短保质期变质产品的两次订货策略研究第12卷第3期2009年6月管理科学学报JOURNALOFMANAGEMENTSCIENCESINCHINAVo.l12No.3Jun.2009短保质期变质产品的两次订货策略研究①陈军1,但斌1,曹群辉2,邱晗光1(1.重庆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44;2.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031)摘要:一类短保质期变质产品,如生鲜蔬菜、水果等,增加其库存展示量能为顾客提供更多的拣选机会,从而刺激顾客增加购买量.对此,在综合分析已有变质库存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更能准确反映当前存货水平和需求率、变质率的关系的库存模型.考虑到计划期可能不是最优订货周期的整数倍,从一般意义上研究了基于保质期约束和计划期可修正的变质产品最后两次订货策略.结论表明,最优订货周期须超过一个保质期.在计划期的一定变动范围内,订货周期越短越有利于增加利润和增强经营的社会外部性,并在计划期的上界达到最优;超过计划期的合理变动范围,则须将不完整订货周期控制在一个保质期内,且越接近保质期越好,否则随着计划期延长,变质量增加而利润却逐渐降低.关键词:保质期;变质产品;订货策略中图分类号:F252.3;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07(2009)03-0083-090引言早在20世纪70年代,市场营销的研究者就发现在货架或者柜台展示产品对过往的顾客购买产品具有刺激作用.在超市,大量的货物摆放在货架上会促进顾客增加购买量[1].由此,Zhou等认为只有高需求率和高存货水平相对应,零售商才能获得高的市场潜在利润[2].在超市或者农贸市场,一类短保质期的变质产品,如时鲜蔬菜、水果等通常大量堆放在货架上供顾客选购.顾客拣选时频繁翻动、挤压等人为因素造成产品的变质进程加快,变质成本上升.对此,零售商在控制产品损耗的前提下合理地制定订货周期,对于提高自身利润水平和节约社会资源均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关于变质产品订货策略的相关研究主要以补充库存为出发点,系统地考虑计划期内的多次订货.如Lau等建立了两次订货机会下的决策模型,证实补充订货需要更多地考虑订单处理成本、价格变化以及资源限制等[3];罗兵等建立了短缺量拖后率、需求率和采购价均为时变的多周期库存模型[4].尽管已有文献分析了变质产品的诸多相关因素,但是以是否考虑保质期为划分标准,归纳起来有两大类.第一类是不考虑产品的保质期.假设需求率依赖于存货水平,早期文献的订货策略为零售商的订货决策提供了一定理论参考[5,6].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兴起,更多学者致力于解决节点企业间的协调问题,而折扣是实现协调的有效手段之一.如Chung等研究了时间折扣下变质产品的库存补充模型[7];随后Arcelus等研究了临时价格折扣下变质产品的库存模型[8];彭作和等在Arcelus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利用混合整数规划建立了一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变质产品临时价格折扣模型[9].同时,另有学者考虑了一些其他因素,①收稿日期:2007-02-12;修订日期:2008-05-28.基金项目: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XJY02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5-0769).作者简介:陈军(1979),男,四川资阳人,博士生.Emai:lchenjuna12345@126.com如需求信息更新[10]、通货膨胀导致缺货[11]、延期付款[12]以及供应商信誉影响订货量[13],等等.最近,徐贤浩又给出了变质产品分别在理想状态、允许缺货以及价格折扣导致需求率变化等3种状态下的库存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比较[14].纵观文献[5~14],均绕过了保质期的正面约束,间接地通过仓库布局、折扣设计等策略赢得时间效应而达到减少变质量的目的.第二类是考虑产品的保质期.Fries最早建立了动态规划模型求解最优的产品期望过期量[15];随后Vaughan等研究了消费实现下的生产期望易逝库存[16];Perry等研究了提前期固定下的(S-1,S)库存系统[17].但是,文献[15~17]都没有将需求率和存货水平相关的假设纳入到模型中.为了弥补此缺陷,Hark和Zhou等考虑了产品的保质期,在需求依赖于存货水平的假设下,相继研究了基于先进先出(FIFO)和后进先出(LIFO)的变质产品最优订货策略[18,2].剖析文献[18,2],其订货策略仅适用于保质期较长,订货周期较短的变质产品,而不适用于短保质期的变质产品,如时鲜蔬菜、水果等.对此,本文拟研究有保质期约束、计划期可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