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分析杨金发吴立青潘虹黄燕(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贵州兴义562400)【中图分类号】R722.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0250-01【摘要】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01月至2012年05月在我院新牛儿科住院的79例新牛儿ABO溶血病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结果治疗后48h,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黄疸消退时间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丙种球蛋白可抑制ABO溶血过程,减少红细胞的破坏,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关键词】丙种球蛋白蓝光治疗ABO溶血病ABO溶血病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常发生于早期新生儿,发病早,进展迅速,是造成新牛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未及时治疗,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新生儿死亡或智力迟缓、手足徐动症、听力损坏、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⑴。治疗方案三方面:药物治疗、光疗治疗、换血疗法。对40例新牛儿ABO溶血病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以探讨治疗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01月至2012年05月收入我科确诊为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40例,为足月新牛儿,作为治疗组,男19例,女21例,体重2200〜4000g;39例为对照组,为足月新生儿,男22例,女17例,体重2200〜4000g,所有患儿符合ABO病的诊断标准[2],两组性别、胎龄、体重、黄疸出现时间及入院时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蓝光照射、补液、补碱疗法;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输丙种球蛋白[郑州邦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23023](如体重大于2500g,予输2.5g,如体重小于2500g,予lg/kg,连用两天),如两组患儿的B/A(总胆红素/白蛋白)的比值大于0.5,予输白蛋白(l.Og/kg.d)静脉连用2天,治疗后予复查,统计黄疸消退时间。治疗期间密切观察黄疸情况和有无胆红素脑病,如光疗无效,及吋转院换血治疗。1.3统计学方法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发现患儿出现黃疸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lo表1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μmol/L,x±s)、黄疸发现时间(h,x±s)组别n治疗前治疗前治疗组40377.6±71.448±13对照组39358.7±60.745±1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1.26,P>0.05t=1.14,P>0.052.2治疗48h后,治疗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较对照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0.05),见表2。表2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μmol/L,x±s)>黄疸消退吋间(h,x±s)组别n治疗后治疗后治疗组40240.4±34・78.9±1.7对照组39279.3±23.510.1±1.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t=5.81,P<0.05t=3.04,P<0.053讨论新生儿ABO溶血是由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主要发生在0型母亲而患儿为A型或B型血的新生儿,母体在妊娠前已受到自然界A或B血型物质的刺激产生抗A或B的抗体(IgG),IgG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结合,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出生后,由于新生儿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差,因而出现黄疸,若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低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发生胆红素脑病[3]。丙种球蛋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机制为:外源性丙种球蛋白进入机体后,与免疫性抗体竞争与红细胞的结合,抑制自身抗体合成,使红细胞不被致敏,IVIG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c受体结合后,封闭了它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作用,阻断K细胞的Fc-IgG受体与致敏红细胞IgG抗体结合,从而阻断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吞噬作用,减少红细胞破坏,阻断溶血[4],减少胆红素的生成。丙种球蛋白抑制溶血是ABO溶血病的病因治疗,从而减少胆红素产生的源头,同吋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