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冬梅李树茁宋璐: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接近。其次,心理抑郁变量的作用不再显著,敏感性分析表明,这是由于控制了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变量带来的。因此,子女所提供的代际支持不仅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院居住意愿有直接的作用,而且还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对该意愿产生间接的作用。另外,子女给老年人付出经济支持的最大值不再显著,但子女间付出经济支持的标准差依然显著。而老年人给予子女的经济支持变得显著,给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的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显著更低,说明在经济上不依赖子女的老年人更有选择居家养老的信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代际关系中的交换模式,即老人对子女的支持可能在家庭地位和子女回馈中得到补偿。老人给予的生活照料变量在模型5中不再显著。表2农村老年人养老院居住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N=1014变量自变量社会人口状况年龄(小于75岁性别(男性婚姻状况(不在婚居住安排(非独居教育(非文盲职业(非农独立收入(没有存活儿子数存活女儿数健康状况功能受限(ADL慢性病数抑郁状况孝道观念与子女同住(不同意依靠子女(不同意代际支持情感支持子女中付出经济支持的最大值子女付出的经济支持的标准差是否给予子女经济支持(无子女付出的生活照料给予子女的生活照料-2LLDF注:****0.828*Exp(B模型5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1.375+0.8311.899*1.9920.8311.3930.9070.783*0.827*******1.1740.7761.673*1.703*0.7771.2020.8700.800*0.8131.0181.183*1.071******0.9821.158*1.0340.481*0.508***0.548*0.594*****0.879*0.9081.271*0.5921.0010.996969.07*20****0.853****1.2960.6800.9870.972+1040.569***11050.923***1041.142***1039.74*6**,p<0.001;**,p<0.01;*,p<0.05;+,p<0.1;括号内为每个分类变量的基准类型。五、讨论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首先,中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虽然即使在本研究假定的无经济障碍的理想状况下,大部分的农村老年人依然不认同机构养老,但考虑到样本老年人均有存活子女,且其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受传统文化影响强烈的农村,超过1/5(22%的愿意入住养老院的比∃29∃2011年第1期(总第185期例仍然有些高出预期。说明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对居家养老并不满意,对养老院养老抱有一定的愿望和期待。农村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也在随着社会变迁而进行着调适,但女儿数的增加也能显著降低老年人选择养老院的意愿。其次,慢性病所致的护理需求是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院的动机之一,但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农村老年人反而可能更愿意家庭养老。这与国外的研究结论不符,但与国内的结论较为一致。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本文的ADL测量反映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该功能的障碍标志着需要更多地依靠他人帮助完成日常活动。西方老年人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18]功能受限所带来的照料需求使他们更可能求助于专业的养老机构。而中国农村老年人在遇到健康实际困难时仍愿意依赖家庭及子女的照料,对!养老院是否能够照顾好我们∀心存顾虑。另外,本文结果表明,子女给老人的实际的!养∀并不能直接降低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老年人在家庭中真正需要的是亲情的和谐和感情上体会到的!孝。子女所提供的经济支持最大值和生活照料的增加不能显著降低农村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这可能是因为在物质条件较差的农村家庭,经济支持是老年人与子女特别是与儿子(媳之间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细致的模型分析表明(未显示,心理抑郁不是入住养老院意愿增加的直接原因,而是子女给老人的代际支持间接影响的结果,可能是因为给子女增加负担会给老人造成心理上的压力。而老年人为子女提供经济支持会降低老年人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也印证了这一点,可能是老年人为子女提供经济资助降低了发生摩擦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确认子女对其的养老责任。而子女间如果存在对老人经济支持的推诿现象则会使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院的可能性升高。代际间的情感支持不仅肯定了老年人的存在价值,同时也意味着潜在的实际支持资源。即使没有实际支持,与子女的感情亲近也会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掌控感。研究的结果总体上反映了目前中国农村老年人对待机构养老的矛盾和复杂的心态。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