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3例的诊治分析晏晶(贵州省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牛儿科550001)【摘要】目的对新牛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疗效的体会和感悟。方法采用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的方法,将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年收治的病例123例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分为两组,并冃将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分为A组,共33例,肺表面活性药物联合鼻塞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NSIMV)分为B组,共90例,最终分析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有效率为84.85%,B组有效率为95.56%,B(95.56%)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84.85%)组,两组PV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表面活性药物联合鼻塞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牛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率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的有效率高。【关键词】呼吸窘迫综合征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机械通气肺表面活性药物【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169-02新牛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透明膜病是指牛后不久即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与呼吸衰竭。因临床上多发牛于早产儿,故对早产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研究与报道进行研究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由于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导致的肺泡不张、肺液转运障碍、肺毛细血管■肺泡间高通透性渗出性病变,或有窒息史、孕母有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1]。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青紫,伴呼气性呻吟、吸气性三凹征,并进行性加重;如果病程能超过72小时,肺成熟度增加,则多数患儿能逐渐康复[2]。因此我院就这类疾病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和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及肺部典型X线表现,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年收治的病例123例早产患儿,其中男74例,女49例,胎龄27〜36周,平均(32.73±2.68)周,体重1330—2600g,平均(1791.22±210.14)go其中所抽取的病例患者在性别、胎龄、体重及病情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即P>;0.05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具有可比性。1.2方法就治疗方面而言:所有早产患儿按照早产儿护理常规,同时配合预防感染,防止出血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组在上述基础处理的基础上,还进行鼻塞持续正压给氧(氧流量4.5L/min,吸入气体温度27〜32度,温度饱和);肺表面活性药物联合鼻塞同步间歇指令通气组在鼻塞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与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200mg/Kg),应用前应该注意吸净气道分泌物。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就一般护理环境等外界因素方面而言:一方面,根据患儿的胃肠耐受情况不同,给予部分或全部静脉营养,预防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及并发症等治疗。加强早产的护理,严格行无菌操作,勿将患儿放置于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中,中性温度(腋温36.1-37.1度,腹壁温36〜36.5度)则更加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另一方面,要时刻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另外经常清除咽部黏液,保持呼吸道通畅[3]。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plusrrw;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擞据对比釆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例在近几年的时间内,对A、B两组的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其中A组有效率为84.85%,B组有效率为95.56%,B(95.56%)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A(84.85%)组,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结果见表表1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例[例(%)]组别例数显效好转无效总有效A组3321(63.64)7(21.21)4(15.15)28(84.85)B组9080(88.89)6(6.67)4(4.44)86(95.56)3讨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几乎都是早产儿,足月儿仅约5%o产母病史常表现贫血、产前子宫出血、剖宫产、臀位产和多胎儿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和分娩异常[4]。这些患病新生儿的病死率高,波及严重,所以需要谨慎对待,小心诊治。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对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A组)、肺表面活性药物联合鼻塞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B组),两组的有效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