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态度的定量研究◎郭正林[摘要]中国农村的非集体化改革以来,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开放化的不断洗礼下,农民的政治心态正处于从传统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转变过程之中,其权威认同呈现出双因子结构。调查发现,尽管农民对村民选举实际效果的评价没有预期的高,但这并不表明他们对民主发展前景缺乏信心。农民是民主的支持者,被访的大部分农民希望乡镇长、县市长能够直选。因为直选出来的干部更值得信赖,更热心为老百姓服务,更敢于抵制上面的土政策。[关键词]中国研究农村政治民主选举政治态度〔〕D42216〔文献标识码〕A〔〕1000-7326(2005)05-0081-05农民的政治态度是其政治心态、权威认同以及民主信心等政治心理素质的综合形态。制度化了的村委会选举,既改变着村庄的权力配置及其运行,也集中体现了农民的政治态度取向。本文依据笔者于2004年在全国9个省区所完成的2234份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对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的农民的政治态度进行了定量研究,试图分析农民对村干部的态度及对干群关系的评价,并揭示农民的权威认同心理及其对民主前景的信心。直选是农民群众最普遍的民主实践,也是村民自治最显著的制度绩效。农民选什么人?什么样的人最有可能当选?当农民群众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他们首先会想到谁,找谁寻求帮助?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够测量出农民的政治取向。表1反映了农民对村干部素质的评判。表1农民对村干部素质的评判(%)N=2234(人)一、农民青睐什么样的村干部?选举中的农民会把选票投给谁?这集中反映了农民的政治态度取向。过去,村干部基本上是由乡镇培养和选拔任用的,农民没有发言权,最多是参与“民主测评”而已,而“民主测评”的结果不公布,能否影响村干部人选,群众也不知道。村民直接选举制度进入乡村之后,村民对“当家人”拥有了最终发言权,农民的民主权利在投票的过程中变得真实起来了。可以说,村民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农民对村干部素质取作者简介郭正林,中山大学政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275)。81重要程度排序一二三合计缺省值总计能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65.511.95.482.817.2100.0敢为村民说话49.625.36.581.518.5100.0办事公道44.925.78.278.821.2100.0忠厚老实,待人和气14.134.519.568.032.0100.0敢抵制土政策11.928.318.859.041.0100.0可靠的自家人4.312.426.443.057.0100.0是党员8.513.826.248.651.4100.0年富力强7.122.027.756.843.2100.0有学历知识16.721.626.064.235.8100.0---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舍的评判标准中,排列在“第一重要”的,是“能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65.5%)、“敢为村这同党员先锋模范地位的政治要求存在较大反差。那么,村干部该不该是党员?党员与群众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表3是调查结果:表3选择党员村干部的态度分组(49.6%)(44.民说话”和“办事公道”9%),这表明农民有很强的“经济能人”取向和公平要求;排在“第二重要”的是“忠厚老实,(34.5%)和“敢抵制土政策”待人和气”(28.3%),表明农民十分看重领导人的品质以及敢为平民利益鼓与吹的“包公精神”;“第三重要”的是“年富力强”和“有学历知识”,同时“可靠的自家人”也占了较大比重。这说明,农民一方面开始看重知识文化,另一方面,其文化观念还受传统血缘亲疏观念的影响。表2是对村干部素质的因素分析。经过因子提取处理,显示有三个因素存在。我们分别将之命名为“能力因素”、“品性因素”和“资格因素”。能力因素包括素质1到素质3;“品性因素”包括素质4到素质6;“资格因素”包括素质7到素质9。从表2的数据来看,村民对村干部的能力因素要求比较全面,“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敢为村民说话”和“办事公道”都具有同等重要性。对于品性因素,村民更看中“可靠”这一点,无论是“自家人”还是“忠厚老实”都强调这一点。“敢抵制上级的‘土政策’”对品性因子的贡献最低(0.209),说明农民比较看重村干部同政府的合作而非对抗。最后,村民比较看重“年富力强”这一体质条件。表2村干部素质分析(经过旋转)注:政治面貌与选党员做村干部的政治取向之间的G系数相关性为0.111(显著度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