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侧副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恢复的训练研究第3O卷3期2007年5月安徽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膝侧副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恢复的训练研究陈香仙,邹华刚(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1例分为膝关节本体感觉强化组(11例),对照组(10例),本体感觉强化组应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照组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实验前后膝关节位置觉测定.结果在再成角测试中,实验前两±±1.53).,伤膝大于健膝(P<0,05);伤膝各角度之间平均偏差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后本体感觉强化组伤膝的平均偏差为±±1.51).;两组之间平均偏差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本体感觉强化的康复训练使膝关节功能恢复,损伤组织愈合,位置觉偏差正常,再损伤率低.关键词:侧副韧带;损伤;本体感觉;训练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43(2007)03—0410—05调查资料显示,运动员队伍有95%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者采取中药外敷,按摩,针灸,一般康复训练等保守治疗,其中67%的人表现为运动中膝关节的反复损伤,对运动体位改变的保护性反应慢半拍,急肉反射控制能力下降和本体感觉缺失,造成功能性关节不稳所致[1].一些研究显示L2J,大部分本体感觉恢复需要进行特殊康复训练,过去的康复治疗重视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和肌肉力量的训练,肌力训练只能使一感觉恢复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损伤复发和后遗症大幅减少.1材料与方法选取在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四项目中,发生膝关节侧副韧带部分撕裂的急性损伤者21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0例,外侧副韧带11例).分实验组(本体感觉促进组)11例(内侧副韧带损伤6例,外侧副韧带5例),±3.5)岁;对照组10例(内侧副韧带4例,外侧副韧带6例),其中男5±4.3)岁.实验主要器械,静态(ES一200),动态(BIODEX)平衡训练器,下肢回转训练器,多关节等速训练器(BIODEx)均采用日本伊藤超短波株式会社的产品.再成角试验(]:损伤者仰卧,蒙眼,暴露下肢,将膝关节置于有液晶显示角度的持续被动运动机上(被动活动范围为0~100.),以10./S的速度被动运动,当到达测试位置时停留5s,然后回到开始位置停留15s后,要求测试分别在屈伸,内收,外展三种运动形式下的30.,50.,80.角停留,计算测定角度数与患者觉知角度数间的差值,取平均值记录.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kneescore,LKSS)E]:包括八个大项中的35个小项评分得出患收稿日期:2007—01—30作者简介:陈香仙(1964一),女,浙江义乌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运动损伤康复研究30卷第3期陈香仙,邹华刚:膝侧副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恢复的训练研究411肢得分.八大项满分为100分,其分值分别为:疼痛5分,支撑5分,交锁15分,不稳25分,压痛25分,肿胀10分,上楼10分,下蹲5分.Pivot—shift轴移试验[3]——检查者一手置于患膝外侧,另一手握住足部使小腿内旋.将膝关节自0'位逐渐屈曲,当患膝脱离"扣锁"位后,胫骨外髁即开始逐渐向前半脱位,当屈曲达到20.左右时,出现错动感为阳性.1.5.1对照组(一般康复训练方案)(1)损伤后第3d开始进行小强度自身负荷的伤肢屈伸,内收外展间歇成;第3—7d坐,立位交替进行,立位负自身重量.(2)第2周小强度无负荷的膝关节闭链运动J(closedkineticchainexercise,CKC)练习.这是一种训练时足相对固定在某一个平面上,而进行膝关节活动的训练方法,训练中膝,髋,踝三个关节均同时运动,足则不离开这一平面.每天二练,每次20min.(3)第3周中等强度小负荷的股二头肌,腓肠肌,股四头肌等屈伸肌群抗阻训练.每天二练,每次20min.(4)第4周及以后以中等强度与负荷,进行内收外展的抗阻训练;以及无负荷的膝全周运动肌群等速肌力训练.每天二练,每次30min.(5)第5—8周中等强度的跑步,跳跃.1.5.2实验组(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方案)(1)72h至1周进行无负荷小强度的开链运动J(openkineticchainexercise,OKC).这是一种练习时足不受限制可自由活动并尝试膝关节单独运动的训练方法.第1,2d练习—7d,膝关节每30.角屈伸为间隔,进行无瘠眭股四头肌,股二头肌,国绳肌和腓肠肌等肌群的等长练习,每角度训练量:lOs×5次为1组共2组/d,原则上收缩活动限制在舒适水平内[引.(2)第2周髋关节为支点的内收,外展位的直腿抬高练习,小强度无负荷10次×8组,小负荷10次×4组/d;1min×小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