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认知模型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比较地分析了决策理论代表模型:期望效用理论、前景理论及博弈论,并进一步展望了决策认知模型发展。【关键词】决策理论模型比较【】C934【文献标识码】A【】1673-8209(2010)02-0-03决策理论的研究范式主要有两类:一是标准化范式:以理性观及其运算公理为指导、以数学建模为方法、以建立最优化或理性普适的决策模型为目标的规范性公理系统理论。其代表是期望效用理论。二是描述性范式:以西蒙的“有限理性”概念为指导、以实验和过程跟踪为方法、以探讨决策者真实决策行为为目标的行为描述性理论。其代表是前景理论。如果说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是单向决策理论的话,那么,博弈论就是一种双向弈棋式决策理论了。1期望效用理论模型(1)最大期望效用理论(MEU):期望效用EU的函数形式为:。其中Pi为事件xi发生的客观概率,u(xi)为事件xi的效用函数,EU代表了决策个体偏好。其主要内容包括:1)结果发生的概率是客观存在的。2)个体决策者应遵循明确的公理系统,这是个体决策符合理性的体现,也是使效用最大化的手段,并用严密的数学方式讨论个人效用的偏好问题。最大期望效用理论认为个体选择应遵循的个体偏好公理包括:公理1(择优性公理):决策者永远都会选择具有优势的策略。公理2(传递性公理):对任意三种方案A、B、C,如果理性人认为A好于B、而B又好于C,那么他一定认为A好于C。公理3(独立性公理):决策者对于某特定事件的策略的选择不受其它不相干的策略影响。公理4(完整性公理):对任意的两种策略A、B,理性人具有明确的偏好,或者A好于B,或者B好于A,或者两者无差异,三者必居其一。公理5(一致性公理):对于同时含有风险r和收益L的方案A、B中,若A=(r1,L1)、B=(r2,L2),且r1>r2,则决策者偏好B;若A=(r1,L1)、B=(r1,L2),且L1>L2,则决策者偏好A。3)个体决策追求效用最大化:理性人总是选择对他来说效用最大的策略。(2)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EU):主张用主观概率代替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客观概率来计算期望值。认为随机性不是一种可客观测度的现象,而是一种“知识”现象,概率是认识论问题而不是本体论问题,概率仅代表我们对某次试验的信念(beliefs),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概率,而只有确定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函数表达式:其中为事件xi发生的主观概率,u(xi)为事件xi的效用函数。(3)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的修正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和最大期望效用理论一样,存在以下理想化假设基础: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了解所有备选方案及其相关环境状态、以及它们的结果及其效用和概率测度的人,决策者根据这两者的测度计算出所有方案的期望效用(事件与其发生主观或客观概率乘积的和),择其最大者为最终决策。但是,现实中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包括计算能力)、时间成本等都是有限的。因此,期望效用理论只能是一种形而上的公理系统,它与实际的决策行为的描述相距甚远。对此,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HerbertA?Simon(1955)首次提出有限理性概念,他指出,现实中的人是界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者(或经济的人)。经济的人寻找的是“满意的”或“足够好的”行为。决策永远不可能达到最优。2前景理论模型自20世纪50年代起,期望效用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出现了阿莱斯悖论、埃尔斯伯悖论、偏好反转等期望效用理论不能自圆其说的现象,研究替代期望效用模型的决策理论成为必要,其中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前景理论由Kahneman和Tversky(1979)首次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保留最大期望效用理论形式,从实证出发,从人自身的心理特征、行为特点出发,研究影响判断和决策行为的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假设提出严肃质疑,通过对其内部各因子进行改造,以更真实地描述决策行为。前景理论认为,风险决策过程包括编辑(editing)和评价(evaluation)两个阶段。决策者在编辑阶段对信息进行编码、化简、归并等加工处理,找到一个中性参照点将结果区分为收益和损失;在评价阶段则以编辑的结果为基础,依据价值函数、权重函数赋予选项不同的效用值做相应计算,取其最大者作出决策。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三方面:(1)价值函数v(x)(包括价值函数的形式及其参数估计、心理学解释、引出方法等,反映前景结果x与人的主观满足大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