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患者并发肝损害的临床分析石炳兰雷国大姚碧琦(怀集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广东肇庆526400)【摘要】目的探讨恙虫病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恙虫病并发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恙虫病患者并发肝损害46例(62.16%),经氯霉素和保肝药物治疗后均治愈。结论恙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我们应充分认识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关键词】恙虫病肝损害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5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181-02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乂称丛林斑疹伤寒或恙哺传立克次体病,是立克次体病的一种,指人类在被携带有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宿主叮咬后感染引发的急性发热性疾病[1]。作为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染源是鼠等啮齿类动物,以恙嫡为传播媒介,流行于我国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该病常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其中最常见的为肝脏损害。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74例恙虫病患者,其中46例并发肝损害,现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共收治74例恙虫病患者,其中46例并发肝损害,肝损害发生率为62.16%,所有患者均符合恙虫病诊断标准。其中,男17例,女29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42.4±11.9)岁;发病季节:四季均有发病,但主要集中在6J0月,占76.09%(35/46)0所有患者发病前3周均有野外活动史,发病到确诊时间2d-21do1.2诊断标准1.2.1恙虫病诊断标准恙虫病诊断标准:①有野外活动史;②突发高热、持续不退;③特异性焦痂或溃疡,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④外斐反应效价>;l:160,呈现阳性。上述4项中有3项存在即可确定诊断。1.2.2恙虫病并发肝损害诊断标准①符合上述恙虫病诊断标准;②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肝损害;③肝功能异常;④B超提示有肝损害表现;⑤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等消化道症状。诊断必须具备前3项,可伴有第4、5项症状。1.3临床表现4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其中稽留热14例(30.43%),弛张热32例(69.57%);体温39-40°C患者25例(54.35%),40°C以上21例(45.65%);热程6-30d,平均(13.4±4.2)d。畏寒42例(91.30%),全身酸痛34例(73.91%),咳嗽37例(80.43%),恶心、呕吐24例(52.17%),头痛36例(78.26%),皮肤焦痂或溃疡38例(82.61%),皮疹37例(80.43%),淋巴结肿大36例(78.26%),黄疸9例(19.57%)。1.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24例,白细胞减少14例,升高8例,血小板降低6例。尿常规:尿蛋白(+〜++)18例,伴有红细胞(+〜卄)8例,白细胞(+〜++)5例。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29例谷草转氨酶(AST)升高16例,总胆红素(TBIL)升高21例,总蛋白(TP)下降26例,白蛋白(Alb)下降17例。本组患者轻度肝功能异常者37例,中度肝功能异常7例,重度异常2例。肾功能:尿素氮(BUN)升高6例,血肌酹(Scr)升高6例。血清学检查:外斐反应OXK均为阳性,凝集效价l:160-l:640oB超检查显示肝肿大32例,脾肿大24例,腹腔积液5例。2治疗与转归46例患者确诊后,给予氯霉素治疗,成人用量1.5-2.0g/d,儿童20-40mg/kg/d,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5-12do同时选用甘草酸二胺和还原性谷光肝肽等保肝药抱杆降酶治疗。所有患者均于2・4d体温降至正常,7・18d肝功能恢复正常,46例患者均治愈出院。3讨论恙嫡幼虫多生活于丛林杂草中,人在野外活动时被恙嫡幼虫叮咬后,东方立克次体会先在人局部繁殖,然后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在血管内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形成立克次体血症。病原体死亡后释放毒素,会引发全身性毒血症状和各脏器间质性急性炎症。患者会出现广泛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单核吞噬细胞增生,全身淋巴结肿大,脏器充血、水肿、变性甚至坏死,引发多器官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者导致器官衰竭[2]。肝功能损害是恙虫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损害的表现主要是肝被摸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出现颗粒样变性、点状或灶性坏死,肝窦扩张,汇管区有大量炎细胞浸润。本组患者合并肝损害率为62.16%(34/74),主要以轻、中度损害为主,占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