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慢性ST-T改变临床意义的研究心电图慢性ST-T改变临床意义的研究【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3-61-01心电图ST-T改变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引起的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又分为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而ST段抬高型主要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上ST-T改变只是非特异性心肌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在作出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诊断之前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现对近些年我院收治的108例患者通过常规静息心电图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心电图ST-T改变在冠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108例临床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47例,年龄平均54.71±6.44岁。以上患者均排除心力衰竭、心肌病、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及电解质紊乱、低血钾患者、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引起的ST-T改变者。1.2方法(1)常规静息心电图检查: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进行2次以上静息状态下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部分病人有胸痛发作时心电图记录。静息心电图慢性ST段缺血性下降的标准为:(1)患者安静状态心电图2个以上导联ST段在J点后0.06~0.08s呈下斜型或水平型压低三0.05mv;(2)至少有2份不同时间的常规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的导联及程度相同。T波异常的标准为:以R波为主导联T波低平、双向、倒置。排除预激综合征、束支传导阻滞、房颤、室早等心律失常引起的继发性ST-T的改变。(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挠动脉入路进行多体位左、右冠状动脉造影,以管腔狭窄250%为阳性,分别评估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及其大分支狭窄情况,病变累及22个分支定位多支病变。记录4支主要冠状动脉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冋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病变情况。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据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1)冠脉造影结果比较:108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呈阳性71例(65.74%),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37例(34.26%),为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71例患者中,ST-T改变35例(49.29%);非冠心病37例患者中,ST-T改变19例(51.3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二2.585,P>0.05)。(2)心电图ST-T改变与冠脉病变的关系:经冠脉造影证实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病变的71例患者中,30例单支病变中ST-T改变12例(40.00%),41例多支病变中ST-T改变15例(37.2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0.071,P>0.05)o3讨论临床上通常以病人具有冠心病的高危因索、心前区疼痛和心电图ST-T改变三项指标作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ST-T改变见于原发性、继发性、心外疾病所致及正常变异等。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在国内普遍开展,以及病例积累的迅速增加,一部分持续性ST-T改变的患者,冠脉造影却显示正常;而冠脉造影有3支或双支病变的患者,静息心电图也往往显示正常。静息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初筛手段,广泛用于临床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冠状动脉有很大的贮备能力,正常人剧烈运动时,心肌需氧量极度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可增加10倍,而不发生心肌缺血。一般认为冠状动脉管腔缩小至50%时才有意义,当缩小至70%〜75%时,将引起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状动脉多支与单支病变比较,缺血阈值显著降低,更易出现ST-T改变,血管狭窄范围是影响心肌状态的重要因索。本文结果显示,即使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在多数情况下,心肌的血液供需之间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缺血症状,也记录不到静息吋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这种平衡可能是不同部分心肌,不同情况的总和,在心肌坏死区,供血为零,在缺血区冠状动脉供血下降(冠状动脉狭窄),需求也下降。而在正常心肌区,冠状动脉供血正常,需求也正常。因此,整个心脏血液的供需处于相对平衡。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心脏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心室肥厚是引起心电图慢性ST-T改变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是引起心室肥厚最常见的疾病。近年来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逐渐推广应用,使得冠心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心电图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