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52例临床分析任杰朱宏罗继文刘文李小丛绵阳市中心医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52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合并肺大疱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52例患者,均取得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胸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合并肺大疱临床效果满意,患者痛苦更小,更加美观,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单孔胸腔镜;微创;自发性气胸;【中图分类号】R6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930-01自发性气胸是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中以肺大疱破裂引起的自发性气胸最为多见,传统治疗方法以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为主,但复发率高,手术切除肺大疱能减低复发率•传统3孔电视胸腔镜(video-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VATS)^用于胸部疾病特别是自发性气胸的治疗效果已达成共识,H已成为胸外科医师的必备技术[1].单孔VATS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与传统3孔胸腔镜相当,但在降低术后切口疼痛和胸壁感觉异常方面有明显的优势[2].我院胸外科在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用普通胸腔镜器械行单孔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52例,均取得成功•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并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体会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单孔VATS术的52例患者中,术前均诊断为自发性气胸.患者年龄16~42岁,平均(23.8±5・0)岁;男性42例(80・76%),女性10例(19.23%);34例(65・38%)为反复发作,18例(34・61%)为初次发作.肺压缩〉50%者35例,入院后于患侧腋前线与腋中线5肋间行胸腔闭式引流排气.术前均行肺部CT薄层扫描,证实肺大疱存在.1・2手术方法健侧卧位,术中行静脉复合全身麻醉,双腔气管插管,术中行健侧单肺通气.术前已安置胸腔引流管者,单肺通气后给予拔除.手术切口选择患侧腋前线与腋中线5肋间,长约2.5cm,置入硅胶切口保护套(不使用Trocar)置入30°普通胸腔镜探查胸腔,电凝或超声刀分离胸腔内粘连,双关节肺叶钳全面探查胸腔,肺大疱和漏气部位不明显时采用鼓肺、试水等方式确定手术方法•将腔镜置于切口下缘,其上方置入双关节肺叶钳钳夹肺组织,使用内镜直线切割吻合器(置于腔镜和双关节肺叶钳之间)切除大疱;手术结束前常规胸腔内注入牛理盐水,鼓肺了解有无漏气.碘酒纱布团块摩擦脏、壁层胸膜的方法,行胸膜固定术.术后经手术切口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至胸顶处.2结果全组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单孔VATS手术,无中转三孔VATS或开胸病例,切口长度2.5~3cm.手术时间30~95min,平均(49.4±13.8)min;术中出血10~60ml,平均(19.8±5.5)ml;术后1d后均离床活动;术后总引流量60-395ml,平均(195.0±62•0)ml;拔管时间2-4d;38例(73•07%)术后有轻度疼痛,14例(26.92%)中度疼痛,口服镇痛药物缓解,12例轻度胸壁感觉异常(23・07%);术后住院天数3~5d.52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病例.3讨论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微创器械越来越先进,微创技术已成为外科手术中需要重点关注和发展的技术,采用胸腔镜下切除术治疗肺大泡已经得到广泛的认知和应用[3—4]•手术切口的大小和多少可以作为衡量手术创伤程度的指标之一[5].2003年Mighore[6]报道了世界上首例仅通过单一切口同时完成观察及操作的SPVATS用于治疗自发性气胸.此后,随着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不断完善,该项技术在临床逐渐推广•在国内,2011年,曹庆东等[7]报道了使用自主研发的双关节手术器械和专用切口保护器,行单孔肺大疱切除27例,发现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操作过程与传统胸腔镜手术类似.我们总结T52例患者行单孔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手术,认为单孔胸腔镜手术,可以达到传统三孔法手术的治疗效果•手术只有1个切口,对患者来说,尤其是青年患者,更加美观,切口位于腋前线与腋中线5肋间,位置相对隐蔽,不易被发现•减少手术切口,可以适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肋间神经损伤的机会,减轻手术后季肋部不适•并不增加出血、术后气胸复发的几率.与传统的胸腔镜手术比较,可以缩短术后闭式引流的时间•同时我们总结了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