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缝洞油藏沥青质堵塞物原因分析2021年10月石油地质与工程PETROLEUMGEOLOGYANDENGINEERING第22卷第6期:1673—8217(2021)06—0091—03塔河缝洞油藏沥青质堵塞物原因分析康志江,黄咏梅,易斌.,曹建宝(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藏所,北京100083;2.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采油一厂)摘要:在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采过程中,24口油井先后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现象,致使油井无法生产,通过室内实验,现场生产动态综合研究认为,由于塔河奥陶系油藏是多期成藏,油气充注差异性大,局部缝洞体×10t.关键词:缝洞型油藏;塔河油田;沥青沉淀;井筒堵塞:TE345文献标识码:A塔河油田是中国石化在塔里木盆地投入开发规模最大的一个整装油气田,其主力油藏为古生界奥陶系缝洞性碳酸盐岩油藏,油藏储层埋深5300~5800rn,属于超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岩溶油气藏口].在油藏开采过程中,有24口油井出现沥青质堵塞井筒的现象,致使油井无法生产,直接影响开发效益.堵塞物为黑色炭渣状(或为黑色块状)有机物,手搓后呈粉状,无颗粒,污手.经化验分析,塔河奥陶系沥青质堵塞物的族组分有三个显明特点;①沥青质组分含量高,通常大于20;②沥青质含量大于胶质含量;③沥青质含量大于芳香烃含量.其中,沥青质含量平均26.9,胶质含量14.9,芳香烃含量l7.1.1沥青质堵塞井生产动态特征[2]对出现堵塞井的统计发现,在出现沥青质堵塞前,有较多规律性现象,生产动态特征均表现为:(1)采油初期生产轻质油,气油比拟高,气油比在285--600间,气油比呈现凝析气或轻质油特征.(2)采油初期常出现蜡堵.(3)随着开采过程,气油比减小.同时,原油密度增大,由0.82g/era3增加长至0.92g/cm3,说明下部的重质油采出.1-1TK305井该井1999年10月7日完钻,完钻层位奥陶系,完钻井深5600m,酸压完井.采油初期,原油为乳中出现蜡堵,2000年1月14日采油树和地面管线均出现蜡堵现象.5月7日两翼油嘴被堵,接着地面管线,油管被堵.堵塞物为煤渣状或团块状沥青,形成堵塞物时,油井根本不产水.后屡次放喷,换光管柱,化学解堵,热油解堵以恢复生产,但都未能见效.该井2006井4月1日完钻,完钻层位奥陶系,完钻井深6050m,自然裸眼完井,初产凝析油和天然气.2006年4月18~20日6mm油嘴日产油101.9m.,原油含水0.16,13产气29137in.,气油比285.8,原油密度0.819g/cm.,含蜡10.03.在上奥陶统裸眼段(5518.5~5988.98m)产出物In取心井段为沥青质泥晶灰岩,微裂缝见有沥青质充填,说明此井段以下沥青质含量较高.2006年5月20日,油管口取样,油质较稀,分析结果为:饱和烃34.93,芳香烃27.2O%,胶质管作业,套管返出堵塞物经分析饱和烃19.95,芳青质含量明显增加,可见,随着不断的开采,底部重质油逐步被采出.2井筒沥青质堵塞物形成原因[3]收稿日期:2021—07—05作者简介:康志江,高级工程师,1969年生,199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从事勘探开发研究工作.石油地质与工程2021年第6期从沥青质堵塞井的位置来看,此类井均在轻质油与稠油的过渡带上.根据塔河油田的成藏背景,其主成藏期为海西早晚期,印支一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其中,海西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大都遭到破坏,奥陶系灰岩中普遍见到粘度较大的稠油;海西晚期是本区比拟重要的成藏期,目前的奥陶系稠油藏均属该期形成;印支一燕山期半封闭一封闭系统的形成,中质油气的再次充注;喜马拉雅期区域性封闭系统重建,为高成熟油气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油气自南向北,自东而西两个方向向塔河油区运聚,局部地形存在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多期不同性质的油质充注;二是碳酸盐岩缝洞型储集空间复杂,使后期油气无法干净地驱走早期的重油.通过室内实验,开展了沥青质沉淀的机理研究,研究中主要采用了粘度法及显微观察法确定沥青质的絮凝.实验取样: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的凝析油与稠油.凝析油密度为0.839g/cm3,50℃运动粘度为3.94mm2/s;稠油密度为0.9959g/cm.,50℃运动数为nC8,nC3nC8含量达31.86,稠油全组分量69.1,芳香烃含量6.77,胶质含量6.63,沥青质含量2.89,总收回率90.5.可见,凝析34.28,芳香烃含量25.73,胶质含量19.49,沥青质含量16.11,总收回率95.6,沥青质含量较高.实验内容及步骤:40,5O,80条件下稠油与凝析油不同质量混合充分搅拌后,测量粘度,确定沥青质絮凝点,并用显微镜照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