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_分歧与趋势_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2022年1月河北学刊Jan.,2022第29卷第1期HebeiAcademicJournalVol.29No.1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陈劲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1873)[摘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陆续开展起来。经过差不多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既取得了很多共识,也存在一些重要分歧。[关键词]中国社会学史;共识;分歧;趋势[作者简介]陈劲松(1967—),男,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3-7071(2022)01-0088-05[收稿日期]2022-09-25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于社会学被取消,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也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恢复、重建以后,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才又陆续开展起来。本文拟对1979年以来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的成果作比较全面、概括的梳理和评述,并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未来趋势作初步的展望。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三个阶段中国社会学史是作为社会学的一门学科,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传入中国,在中国立足、发展,不断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并在中国---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社会发挥自身作用的历史[1](P1)。根据笔者的研究,1979年至今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的进程,可以初略地分为三个阶段:1979年至11019年为起步阶段,11010年至11019年为争鸣阶段,2000年至今为深化阶段。众所周知,1979年随着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有一个问题迫切需要回答,即社会学研究在中国的历史状况曾经是怎样的?对于社会学的专业领域来说,对建国初期的早期社会学的引进、发展的回顾总结是社会学重建的重要动力。而对于非专业领域来说,则存在着社会学知识普及化的需求。总之,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之初的现实决定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现实即处于起步阶段。在起步阶段,中国社会学史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11017年出版的两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专著,一部是杨雅彬的《中国社会学史》,一部是韩明谟的《中国社会学史》。之所以将11010年至11019年称之为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争鸣阶段,主要是社会学史学界因为围绕着第一阶段的研究问题展开了富有意义的争论,其中主要围绕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上下限、分歧、范围、发展迟缓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取得了部分共识。这个阶段的重要象征就是围绕韩明谟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01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社会应用的历史传统》而引发的争论。争论主要在韩明谟与陈树德之间展开,至11014年韩明谟在《社会学研究》第4期发表《中国社会学史不等于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史———三与陈树德同志商榷》一文,共进行了三轮,持续时间达八年之久,为社会学界所瞩目。2000年---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至今是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深化阶段。这一阶段虽然在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争论,但并不妨碍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继续前行。在经历了起步和争鸣阶段之后,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似乎更为成熟,并取得了更为喜人的成果。这一阶段的主要象征性成果是郑杭生、李迎生所著《中国社会学史新编》,杨雅彬专著《近代中国社会学》,闫明专著《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韩明谟专著《中国社会学名家》,郑杭生、刘少杰主编《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刘少杰专著《中国社会学的发端与扩展》。二、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中的共识随着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不断展开和争鸣,在一些问题上逐步取得了共识:其一,在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意义上取得了共识。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社会学史是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学史开展相关研究,是中国社会学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虽然在有关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分歧,但882022年1月河北学刊Jan.,2022第29卷第1期HebeiAcademicJournalVol.29No.1共识、分歧与趋势:中国社会学史研究三十年陈劲松(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101873)[摘要]随着1979年社会学在中国的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