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人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4.主要讲授第2、3则。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人和》教学目标:1.积累古汉语知识。2.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中的寓意和语言特色。3.体会孟子思想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
《人和》教学设计年级高二年级科目语文备课人课题人和(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汉语知识;2.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3.理解深刻的寓言和语言特色;过程与方法: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论辩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孟子人和思想的重要性,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在集体中与他人友好、和谐相处;课标考纲要求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
《孟子》选文教案一、导语设计(1分)还记得孔子说过的“吾与点也”吗?为什么“与点”?因为曾点给他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学生齐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一幅经济稳定、百姓和乐的太平盛世美好愿景图,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惜孔子并没有见到。作为与孔子一脉相承的“亚圣”,孟子又会为实现这样的理想社会做哪些努力呢?在本节课我们共同寻找这个答案...
《王何必曰利》教学设计教材内容: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二课,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单元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介绍孟子的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旨在希望学生能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本课共三则选文,课上主要学习第一二两则,第三则由学生自学。教学目标:一、理解文中基础文言知识,有效翻译全文;二、掌握正反对比论证方式以及首尾呼应的结构;三、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联系...
课时作业25郑人有且买履者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而民说之B.卜子妻写弊裤也C.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解析】A项“说”通“悦”,B项“弊”通“敝”,C项“请”通“情”。【答案】D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胜:堪,能承受。B.吾忘持度度:尺码。C.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遗:送。D.秦西巴以有罪益信益:好处。【解析】D项,益:更加。【答...
课时作业18鹏之徙于南冥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而后乃今培风②小知不及大知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④此小大之辩也⑤而征一国者⑥而御六气之辩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⑥C.②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培”通“凭”,②“知”通“智”,④“辩”通“辨”,⑤“而”通“能”,⑥“辩”通“变”。【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B.覆杯水于坳堂之...
课时作业17无端崖之辞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趣灌渎B.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C.骛扬而奋鬐D.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解析】A项“趣”通“趋”,B项“恂”通“瞬”,C项“鬐”,通“鳍”。【答案】D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夫处穷闾阨巷穷:贫穷。B.履危石危:危险。C.惠子相梁相:辅佐。D.益车百乘益:增加。【解析】A项“穷”应为“偏僻”之意;B项“危”应为“高”之意;C项“相...
课时作业16有无相生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见者不明B.起于累土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D.死而不亡者寿【解析】A项“见”通“现”,B项“累”通“蔂”,D项“亡”通“妄”。【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短相形形:形状。B.自伐者无功伐:讨伐。C.慎终如始慎:慎重。D.柔弱者生之徒徒:同类。【解析】A项“形”应为“对照”“比较”的意思;B项“伐”应为“夸耀”的意思...
课时作业1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至:极、最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闵:同情,怜悯C.今日病矣病:疲累,倦困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哪里,怎么【解析】闵:忧虑。【答案】B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曾益其所不能B.入则无法家拂士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D.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解析】A项,“曾”同“增”;B项,“拂”通“弼”;C...
《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课题《恶乎往而不可》(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3、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课标考纲要求1正确文言文翻译,并能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3、领...
《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3、情感价值观: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高二授课时间授课人课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课时1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孔子对“仁”的观点。情感目标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翻译重点选段,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教学理念按照新...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学习态度、方法、内容)。2.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领悟其现实意义,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一、导入。《论语》选读的第六篇《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的思想,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第七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对于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做一个了解。(教学投影课题,之前已经让同学...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重点:1.学习文言知识,材料的思想和表达艺术;难点:2.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思考;3.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一、教学过程:1.出声自读1-3则和9-13则,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学习第一则:(1)重点字词:毁:诽谤。逾:超越。伤:损伤。多:只,仅仅。见:表明(2)疏通文意;(3)同学讨论:概括第一则的内容及其使用的手法;明确: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
《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②)翻译有关语句和文段。③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2、过程与方法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知识。②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评价文中的哲理意蕴。③师生讨论,理解庄子散文寓言说理、夸张奇思奇想的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②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教学重点①引导学...
兼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3情感目标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2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导课用前一段时间的一则...
《非攻》墨子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2、引导学生理解类比论说技巧,体会墨子的论辩魅力。3、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二、学习重点难点:1、文言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积累2、理解运用“非攻”思想三、知识链接:墨子思想《公输》四、学习方法:1、诵读法2、勾画标注整理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4、个人展示法5、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