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史诗、戏剧的起源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史诗?朱光潜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他认为,史诗都发源于神话,而且神话是民族的婴儿时代的产物。因为“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年人的生活”1。所以,中国没有史诗,“自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这个答案一语道出了神话与史诗之间的特殊关心以及中华民族在思维上的特点。但是,正如朱光潜先生...
中国文学现代性特质与当下文学创作论析论文关键词:;现代性;文学创作论文摘要:西方文学现代性理论作为我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独特视角,由于传统不同,现代性呈现不同的内涵。长期以来,我者一直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学的问题,普遍缺乏较为宽广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反思能力。本文从“时”、“质”两个方面把握我国文学现代性特质,表明中国的文学现代性总是按自身的特点去演进,体现出自身的独特节奏、问题呈现方...
硝烟中的迷失(下)——抗战时期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话语这不是逻辑推论的结果,也不是主观臆测性,而是民族形式讨论中已经表现出的倾向。最有代表性的是向林冰的观点。他对五四文学的否定和对传统的张扬无须在此重复,需要注意的是它事实上是30年代文艺大众化讨论中瞿秋白等人观点的继续。但不同的是30年代的讨论因其集团的性质而只是一种自由言论的表达,不能构成对文学的全面影响,而在抗战的新形势下,它却借...
硝烟中的迷失(上)——抗战时期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话语抗战之前的知识分子话语虽然已经面对着国家权力话语和民间大众话语的双重挤压,却仍然在艰难地发展着,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创作,都比较多地继承着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话语的基本精神。抗战爆发之后,知识分子话语更进一步陷入困境,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沉重路程。一、民族主义旗帜下的集结与陷落考察当时文坛实际,我们没有理由不承认:抗战文学是在民族主义旗帜...
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转型的哲学脉络(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文学思潮在深层哲学精神上表现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性反思,揭示试图从神话中解放出来但最终又回归神话的“启蒙辩证法”成为这一审美思潮的现代性动力;而世纪之交至21世纪初的文学思潮则将这种对启蒙的矫治及对理性的反拨,即对“启蒙辩证法”的体认与追逐...
20世纪中国文学民间化走向的反思(下)列宁一个民族两种文化的论断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民间文化和统治阶级文化的不同,但在同一文化传统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在根本上却是相同的。胡风以自己的文学生命为代价所捍卫的正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方向,但在强大的浪潮面前,却终归失败。三走向民间的另一个结果是放弃启蒙,迎合大众,导致知识分子价值和主体地位的失落,导致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失...
20世纪中国文学民间化走向的反思(上)内容提要:五四新文学运动宣告了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胜利,五四高潮过去之后,从“革命文学”到“文革文学”,新文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却经历了一个一步步民间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给文学带来的后果是:一、否定五四文学精神,排斥西方文化,回归传统;二、放弃启蒙,迎合大众,导致知识分子主体地位和它所代表的现代性的失落;三、导致创作主体的多重分裂从而导致文学无法克...
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内容提要】中国文学中对乌托邦的叙述始终无法摆脱陶渊明的桃花源传统,从废名的《桥》到阎连科的《受活》都表现出一种向后看的特征,建构的是以桃花源为摹本的乡土乌托邦。本文即以阎连科的《受活》为中心探讨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传统及其在21世纪最终幻灭的过程。《受活》在文本叙述形式以及乌托邦理念两个层面都具有自己的独创性,尤其对由残疾人组成的人间天堂的描述更具特...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1年1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努力建设我国的先进文化,使它在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努力发展我国的先进生产力,...
中国文论的正名————近年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去西方中心主义”思潮摘要: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及本世纪初,中国文论学界的一个渐渐明朗的思潮,即“去西方中心主义”。本文以近年来的若干现象为观察对象,分析了这一思潮不仅体现在明确的宗旨,口号和主张上,而且体现为深入的学术史反思,以及实实在在的考证材料和重建批评历史的工作中。本文认为,求用和求实相互岐异的两种学术取向,在这一思潮中的...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羞耻感问题羞耻感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一个令人不能不面对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并不在于羞耻感本身,而在于羞耻感的丧失抑或淡漠。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羞耻感所表现出的惊人无视,不论从哪一方面看,都在表明它是一种应该被克服的心理感觉。在某种程度上,羞耻感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历史障碍,其价值仅体现于对主体超越束缚的证明。而且,时下消解深度与重量的文化时尚,也已越发显衬...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一次机缘巧合偶与朋友对诗时,朋友说:我对的诗,您对的是词,一阵诧异之后我便查阅了有关的许多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且唐代诗人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
汉字与史诗、戏剧的起源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史诗?朱光潜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令人深思的回答,他认为,史诗都发源于神话,而且神话是民族的婴儿时代的产物。因为“中国是一个早慧的民族,老早就把婴儿时代的思想信仰丢开,脚踏实地地过成年人的生活”1。所以,中国没有史诗,“自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这个答案一语道出了神话与史诗之间的特殊关心以及中华民族在思维上的特点。但是,正如朱光潜先生...
读中国文学简史自己喜欢的摘录和心得:1.荒草迷离土一堆,坟前古木亦凋衰。传留千载英魂渺,每到都君一泪垂.---吊左丘明墓2.<庄子与惠施的故事>有四个关于他们的故事。其一是,庄周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说,鱼儿游来游去,他们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回道,你不是我,...
基础文化常识1.【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2.【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3.【四大...
中国文学“美人”意象的分析平泉中学研究性课题指导老师:白海宁班级:高二(8)班组长:卢玲玲---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组员:安锐达郑戈亮赵兴华陈启航潘国荣田鹏阳李伟伟刘玮陈聪聪---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平泉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计划表编号:班级:高二(8)时间:2014.10.15主题名称中国文学“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