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众所周知,写历史是非常难的,需要很多很多资料,而且更要从中辨明真假。写个一部气势宏伟的通史巨著更是绝非微观历史,小历史可比。读完了,应该说是走马观花看完了这本书后,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对徐中约先生在当时费正清的绝对权威之下写出这样一部思想不合主流的通史的勇气很是敬佩。对于历史的认知,人们的观念也要随时代而转变,同时也要改变心态,历史不是一家之言!历史也总是大...
《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清朝的衰:1经济: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
《中国近代史》试题第10套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了著名的的主张,即向西方学习的新课题。2、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宣布起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此开始。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对理想社会的渴望。4、1861年11月,清朝宫廷发生了,慈禧太后夺取了实际的最高统治权。5、对洋务宗旨论得最完整,最透彻的人是。6、、上海广方言馆、特别是江南制造总局所设的翻...
《中国近代史》试题(第6套)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技主要指。2、允许外国传教士在中国购地建房的不平等条约是。3、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占领的第一座州城是。4、1856年,英法分别借口和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5、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首席军机大臣是。6、冯桂芬在中明确提出了“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7、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
《中国近代史》试题(第1套)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1、在近代中国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陈连升是第一位为国捐躯的少数民族将领。2、鸦片战争后,————————————的矛盾乃是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矛盾。3、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除加重捐税,广开捐输外,还实行制度进行搜刮。4、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获利者。5、在《校邠庐抗议》中明确提出了“以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6、...
《中国近代史》笔记(李侃)笔记第一章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一、清朝的衰:1经济: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着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逐渐增长。但是,在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下,资...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这本书被称为“诺大著作堆垒成的金字塔的塔尖”,“字字珠玑,让人叹绝”。的确,这本五万字的小册子,在其他历史学家的巨著面前显的渺小,可是书中足够在近代史的浩瀚书海中独领风骚。本书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此字字珠玑,却不疏漏任何史实,对历史的评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像现在许多历史学的教科书,千篇一律,被主流意识...
上编推荐名著导读书目二、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黻”读fu,二声)作者简介:蒋廷黻(1895~1965),字绶章,湖南邵阳人。幼年读私塾,接受旧式教育,后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1935年步入政界,曾任行政院政务处长、驻苏俄大使、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等职。无论在学界,还是政界,蒋廷黻都享有很高的声望。蒋廷黻是中国台湾...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读罢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而倍感沉重。一为蒋先生治学研究之精细严谨;二为先生对历史的剖析独辟蹊径,能层层深入挖掘历史的本真;三为我中国近代史之种种偶有柳暗花明又时感心痛悲怆。要了解一本书,先了解写作者的生平及人生轨迹,这对你了解这本书的写作意识或写作目的都有很大的帮助。我想,这也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应当达到的要求。蒋廷黻生于清光绪二十一...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感悟颇多,对这段历史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在读之前,我先给自己设置了两个疑问:中国共产党建立新社会之前,任何一个人或是组织能否改变旧中国的命运?若不能,为什么呢?若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失败,抑或者根本未曾出现,是否必然还会有另一个组织来完成相同的伟业?简而言之,呼啸的历史巨轮滚动之方向,究竟是早已设定好,还是碰巧转向既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