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教学设计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以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2.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建立及发展历程东盟建立的原因及意义熟悉生学以(1)的图片导入,能学的生学发激积极习主动性、性过(2)通出示文探究东字材料,盟等的成因,培养料从学生材分中获取信息,析、...
一、选择题1.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解析:刘邦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专制统治,孙中山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避免帝制的复辟。题干强调的是从君主专制到...
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9页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2)20世纪50年代,西欧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3)西欧任何一国都无法与美苏相比,只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2.形成(1)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2)1958...
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2.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3.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7页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文革”发生的原因(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文革”的危害(1)“全面夺权”展开后...
单元质检五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湖北百校联盟联考)下面是新中国历屈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此图表明新中国(代表人数■■・■1][Itt.lllllll■MillIT!A.政协制度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B.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C.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导学号17600077]2.(2015安徽皖南八校联考)...
岳麓版历史必修3课后习题答案第1课阅读与思考请思考: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提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农业社会的保守性和社会阶层流动的相对灵活性;二是儒家哲学的特征一一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的二重性。解析与探究对比以上三种天命观的差异,并分别作出评价。提示:①材料一体现了商周延续下来的天命观.神的世界即”上界”有一位统治者(“上帝”或“帝”)他仁慈...
⋯⋯⋯⋯⋯⋯⋯⋯⋯⋯⋯⋯⋯⋯⋯⋯⋯⋯⋯⋯⋯⋯⋯名校名推荐⋯⋯⋯⋯⋯⋯⋯⋯⋯⋯⋯⋯⋯⋯⋯⋯⋯⋯⋯第17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基础达标36分1.下图为北京市民欢庆“四人帮”的倒台,但是文革的结束并没有使中国实现快速前进。邓小平指出:“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
⋯⋯⋯⋯⋯⋯⋯⋯⋯⋯⋯⋯⋯⋯⋯⋯⋯⋯⋯⋯⋯⋯⋯名校名推荐⋯⋯⋯⋯⋯⋯⋯⋯⋯⋯⋯⋯⋯⋯⋯⋯⋯⋯⋯课后训练一、选择题1.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过程中,国家某些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两个凡是”的观点突出反映了()A.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B.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的错误方针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D.认为党内始终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错误认识2.安徽凤阳县由“日日...
⋯⋯⋯⋯⋯⋯⋯⋯⋯⋯⋯⋯⋯⋯⋯⋯⋯⋯⋯⋯⋯⋯⋯名校名推荐⋯⋯⋯⋯⋯⋯⋯⋯⋯⋯⋯⋯⋯⋯⋯⋯⋯⋯⋯13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练习一、1.徐志摩在一首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一枝声,一林松,一竹;叶。”“催催催!是是光阴。”人在首中描写的交通工具是()。A.公共汽B.机C.火D.船2.1880年刘奏修建路,刘等众多官反,列出的理由主要有:每造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招”...
美丽岳麓,我的家作文500字_500字作文“沙啦啦啦,沙啦啦啦!”小鸟儿听了,也兴奋起来,叽叽喳喳的随声附和着,像是在给它美丽的大树姐姐伴奏,都在欢迎我们呢!顺着小路一直走下去,可以走到沙滩旁在这儿总能看到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明媚的阳光下他们堆沙子、丢沙包,好不欢乐!沙滩上的沙子被太阳晒得滚烫江水也在艳阳下闪着粼粼波光,很是耀眼。继续向前走,从湖水旁经过,能看到成千上万的蜻蜓在湖面上盘旋。沿着湖水一路前...
第16课全民族的抗战基础练习一、选择:1.“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这句诗反映出的一个重要历史信息是()A.七七事变B.八一三事变C.华北事变D.一二八事变2.卢沟桥事变成为全国性抗战的开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来源:gkstk.Com]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C.引发了全民族的抗战D.日本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3.右图反映的事件是()A.南京大屠杀B.济南惨案C.皇姑屯事件D.旅顺大屠杀4.在中国...
历史ⅰ岳麓版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检测【一】1、(2018年广佛山高三)合理的史系是史学的常用方法之一,下空白a、d相,填上()A、开埠通商、入超B、开埠通商、商品市与原料地C、片走私、自然解体D、片走私、出超2、(2018年江州研)片争后中国的关税主遭到破坏,主要表在()A、中国不能独决定关税税率B、英国有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C、中国海关由外国人管理D、中国关税必保持低税率3(2018年江南通模)英国的格雷...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并由此分析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通过九一八事变,了解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明确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把握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发生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最后和平解决这一基本线索。过程与方法: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第17课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活动目的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一部皇帝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由当秦朝说起。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第一次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它第一个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从秦王嬴政开始了皇帝称谓。秦始皇声振宇内!秦始皇是大名人,必然会有大的争议,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之为“暴君之首...
第14课伐无道.诛暴秦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楚汉之争。二、通过本课的讲解,指导学生学会搜集成语典故的方法,积累成语故事。通过学习秦末农民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的爆发原因及其胜负关系的能力。三、通过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的学习,认识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地位分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第11课《百家争鸣》——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教学难点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课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
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学习目标】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难点: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学习过程】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15分钟)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西汉新课标第一网1.西汉初年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2、西汉时,为解决王国问...
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1、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哲学的诞生、自然哲学、泰勒斯、智者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了解苏格拉底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2、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二、能力与方法1、引导学生探究人文精神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关系的能力。2、引入相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阅...
、选择题1先秦时期的中国将对图腾的崇拜转化为对祖先的崇拜,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而后又发展为对祖宗的崇拜。该变化有利于()A.弱化神权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的建立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D.宗族观念的强化解析: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根据题目中“将英雄与祖先重合,将祖先英雄化和神化”,可知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秦朝时期建立中央集权制,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第11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1、了解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哲学的诞生、自然哲学、泰勒斯、智者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了解苏格拉底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2、了解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二、能力与方法1、引导学生探究人文精神产生的原因与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间相互关系的能力。2、引入相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观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