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药性味归经与补虚药药效研究刘莉萍章新友郭永坤摘要: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76味补虚药分类模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挖掘补虚药药效,利用Python语言实现BP神经网络,并构建药效分类模型及其应用。对12味补虚药进行测试,其中有10味预测结果正确,正确率为83.33%。通过药性分布可知,补虚药的主要特征为温、甘,归经为脾、肾、心经。采用中药性味归经为特征对中药分类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药...
浅谈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内在联系吴春娥(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九江332000)【摘要】四气五味是构成中药性味的两个方面,它是说明药物功效的一种依据,简单的说就是药物功效。由于每一种药物都有它自己的气和味,一般情况下,气味相同,作用也就比较相似,例如具有较好的解表散寒作用的主要是辛温药,而用于清热泻火的主要是苦寒药;气同味异的药,例如同是辛味药,虽然它们都具有收散的共性,但存在着辛温、辛凉之别。此外,还...
基于药性组合归肝经中药药理作用特征研究基于药性组合归肝经中药药理作用特征研究[摘要]目的:为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揭示归肝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药性的数据记载,并收集文献和《中药学》一书中的中药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肝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规则?结果:发现归肝经药性中药在药理作用...
《中华本草》补阳中药药性规律探究【摘要】目的:探讨《中华本草》中补阳药物药性规律,为补阳药物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以“补阳”索引主题词检索《中华本草》,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其、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46味补阳中药以植物药为多,动物药次之;药性以温性(7857%)为主;药味以甘(4266%)为主,其次为咸(1882%)和辛(1790%);归经以肾经(4255%)为主;绝大多数药物无毒;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