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药性”的相关文档,共7条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药性味归经与补虚药药效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药性味归经与补虚药药效研究刘莉萍章新友郭永坤摘要: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76味补虚药分类模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挖掘补虚药药效,利用Python语言实现BP神经网络,并构建药效分类模型及其应用。对12味补虚药进行测试,其中有10味预测结果正确,正确率为83.33%。通过药性分布可知,补虚药的主要特征为温、甘,归经为脾、肾、心经。采用中药性味归经为特征对中药分类进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药...

    414.32 KB
  • 浅谈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内在联系

    浅谈中药性味与现代药学的内在联系吴春娥(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九江332000)【摘要】四气五味是构成中药性味的两个方面,它是说明药物功效的一种依据,简单的说就是药物功效。由于每一种药物都有它自己的气和味,一般情况下,气味相同,作用也就比较相似,例如具有较好的解表散寒作用的主要是辛温药,而用于清热泻火的主要是苦寒药;气同味异的药,例如同是辛味药,虽然它们都具有收散的共性,但存在着辛温、辛凉之别。此外,还...

    28.5 KB
  • 基于药性组合归肝经中药药理作用特征研究

    基于药性组合归肝经中药药理作用特征研究基于药性组合归肝经中药药理作用特征研究[摘要]目的:为建立符合现代科学认知规律的中药药性表征体系,揭示归肝经中药药性和药理作用的关系?方法:通过整理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药性的数据记载,并收集文献和《中药学》一书中的中药药理作用数据,利用关联规则方法,以归肝经药性组合为目标,挖掘得到相关药性组合所对应的药理作用规则?结果:发现归肝经药性中药在药理作用...

    20 KB
  • 中华本草补阳中药药性规律探究

    《中华本草》补阳中药药性规律探究【摘要】目的:探讨《中华本草》中补阳药物药性规律,为补阳药物药性理论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以“补阳”索引主题词检索《中华本草》,建立Excel数据库,对其、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46味补阳中药以植物药为多,动物药次之;药性以温性(7857%)为主;药味以甘(4266%)为主,其次为咸(1882%)和辛(1790%);归经以肾经(4255%)为主;绝大多数药物无毒;功...

    85 KB
  • 中药药性药效歌诀

    中药药性药效歌诀中药药性之最+中药药性歌+中药药效歌+诸病主治药歌+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最全中药歌诀中药的药性之最清热解毒之最———银花芳香化湿之最———藿香重镇安神之最———朱砂利水渗湿之最———茯苓芳香开窍之最———麝香清热之最———石膏泻火之最———黄连降气之最———沉香生津之最———石斛温痰之最———半夏平肝之最———羚羊角辛凉之最———薄荷止痛之最———元胡止血之最———三七补...

    39.21 KB
  • 中药药性简易记忆法

    中药药性简易记忆法中药有共性,这是普遍性;有个性,这是特殊性。认识每一个问题都要如此,所谓“知常达变,融会贯通”。如花升、子降这有其普遍性的一面,然而有“诸花皆升,旋复花独降”,“诸子皆降,蔓荆子独升”之殊。诸如此类问题,要辩证地认识,要以中药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药性为依据,适当地选择记忆方法,以达到灵活记忆的目的。五行配属法五色如五味入五脏五体,如味苦色赤入心入血脉。现将五行学说在中药学中的...

    30.5 KB
  • 中药药性药理总汇

    中药药性药理总汇1、山药山药味甘、性平,入肺、脾、肾经;不燥不腻;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久泄久痢、肺气虚燥、痰喘咳嗽、肾气亏耗、腰膝酸软、下肢痿弱、消渴尿频、遗精早泄、带下白浊、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健脾益胃、助消化: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

    47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