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摘要]“中国根”的情结使身在异乡的杨振宁对中国极为关心,他从“跨文化生活经验”出发,客观地分析了中关教育哲学的特点,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他提出中国应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成长,以培养大批的创造性人才。[关键词]跨文化高等教育创造素质教育杨振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1957年他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获得的第...
莫言杨振宁巅峰对话:中国人务实德国人走易极端2013-5-1610:42:00:人民网字号:T|T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左一)和莫言(右二),昨日在北京大学巅峰对话。新京报记者王叔坤摄新疆日报网讯莫言:“如果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一定非常高调,你不服你也得一个。但对于文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觉得好,有人却觉得这是什么玩意,如果有来生我一定去研究物理学和天文学。”两位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一篇清华大学学生批判杨振宁的大字报各位,很多人鄙视中国人性格中某些狭隘自私的地方,但是,你不能指责中国人对杨翁这件事的这么强烈的关注反映中国人封建、用道德压制人性的的缺陷。杨振宁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很幸运地在每一个选择的关头作了对自己人生最有利的选择。他这样一语蔽之,掩盖了其言下之意,没有像邓稼先、钱学森等人冒死回国,是自己的幸运,因为这样才不会在国内艰苦的环境中早早过世,为祖国付出毕生精力而无...
杨振宁称易经阻碍中国科学诞生众多专家回应2004年11月15日09:25中国新闻周刊《易经》不易。作为“六经之首”,它在产生后3000多年,还被学者“指责”为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诞生的罪魁之一。当然,更多的人会对这种“指责”进行反驳,试图为《易经》平反。2004年9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为题,提出观点称...
杨振宁成都高校演讲预测10年内中国将有诺奖者2010-09-1210:25:13:中国新闻网(北京)跟贴275条手机看新闻核心提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9月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新闻网9月12日报道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9月10日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演讲,向大学生推荐书籍,传授学习方法,并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将...
标题:《李政道传》披露与杨振宁恩怨始末发信站:水木社区(WedDec910:52:302009),站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北京报道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首次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这是这桩学术界的豪门恩冤首次系统展示。”出版社编辑对本刊记者说。书的作者身...
杨振宁九十自述: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1933年到1937年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念了四年书,从中一到中四,崇德中学当时有差不多三百个学生,有一间很小的图书馆,我常去里面翻阅各种杂志和书籍。我第一次接触到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就是在那间图书馆内看到了Jeans的《神秘的宇宙》中译本(见图1)。Jeans把1905年的狭义相对论、1915年的广义相对论和1925年的量子力学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使得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图1神秘的宇宙1937...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内幕独角兽资讯发表于2009-12-2718:35:00作者:季承1957年万圣节,李政道一家和杨振宁一家李杨之争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大部分人都愿他们重归于好。但是在李杨之争的特定情况下,虽然当事人俱在,如果是非不明,而去追求和解的可能性就极小,中间虽然出现过一些单方面和缓的迹象,但终归无济于事。初识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
标题:《李政道传》披露与杨振宁恩怨始末发信站:水木社区(WedDec910:52:302009),站内《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北京报道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裂,是华人物理学界一段著名的公案。两位曾经最亲密的合作者,最终却冷眼相向,内情究竟如何?即将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首次详细披露了二人恩怨的始末。“这是这桩学术界的豪门恩冤首次系统展示。”出版社编辑对本刊记者说。书的作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