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之徙于南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目标】⑴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⑵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语音、词汇和表述方式都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了解这种发展变化,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修养,避免闹笑...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语句歧义产生的原因。2、学会消除语句歧义的方法。3、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4、能准确辨析并修改歧义病句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学生发言)模拟法庭有个八十岁的富翁去世后,他的女婿与年幼的儿子子争夺遗产。老人临终留下一封遗嘱:“吾六十生一子人言非是吾子也家业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女婿认为遗嘱明明写着:“吾六十生一子,人言非是吾子也,家...
《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组成;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能力目标:1、体会、辨别各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与普通话的区别。2、注意宾川话中的入声,更好地掌握古诗词和对联中的平仄。情感目标:培养对祖国各地语言的认同和热爱。【教学重点】1、了解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组成;了解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2、通过各地方言的比较,...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辨析歧义语句的不同意义,了解造成语句歧义的原因。2、了解如何辨析和分化语句歧义,从而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3、认识歧义的积极作用。过程与方法1、小组探究歧义产生的原因。2、小组探究消除歧义的办法。3、联系生活明确歧义有时候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勤于思考和总结的良好习惯。2、避免在语言表达中引起交际障碍。3、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教案【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目标:“了解语言文字法规的有关内容,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而病句的辨析修改,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将修改病句做为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要讲授的重要章节。【学情分析】(1)《高考考纲说明》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学生在平时做题中已有所了解。但正确解答辨析病句题,...
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2、关联词的误用,掌握关联词的使用方法过程与方法1、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2、关联词的误用,掌握关联词的使用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1、加深对正确使用句子的意义的认识2、加深正确运用句子的认识。教学重点1、判断复句之间的关系。2、掌握关联词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1、掌握正确划分复句的方法2、关联...
高二语文公开课——《语言文字应用》(选修)授课人:授课内容:《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教学目标1、认识新词是社会发展变化在语言现象上的必然反映的道理2、提取教材的相关信息,了解新词产生的基本知识3、激发学生探究新词语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语言规范化意识。教学重、难点新词语确定的基本原则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探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由“骨灰级”教练的故事导入本课学习:(屏幕显示)两年前,...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教学目标:1归纳常见错别字类型2认识别字的危害性3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方法。教学要点:归纳错别字的类型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方法学情分析:学生同音,形近,同音并形近的别字出现频率较高,如何突出重点,找到别字出现的特点,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入错别字话题。事例1小张是崇明岛人,最近感觉不舒服,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书:有轻微小肠疝。小张回家后哭喊:妈妈,我患癌了。。。。...
《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教案一、教材分析《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是一篇集鲜活的语言现象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的文章,内容丰富有趣,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很感兴趣。本课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四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语言的艺术魅力,而本课则是着力探讨语言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实现规律性知识的迁移,最终促进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
课题声情并茂课时总1课时课型新授课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韵律美。2、了解诗歌的分类。教学重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韵律美。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对仗的知识,体会古典诗词的音乐性、韵律美。课前准备1、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自己的教学案进行修改,加上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作为提高课堂的效率的切入点。2、让学生...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过程与方法: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3、情感价值观: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指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设计学科语文年级高二授课时间授课人课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课时1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力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孔子对“仁”的观点。情感目标体会《论语》中“仁”的思想主张的道德价值观,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翻译重点选段,对“仁”的思想主张的把握。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联系现实来应用这种思想。教学理念按照新...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选文,了解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学习态度、方法、内容)。2.深入地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领悟其现实意义,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一、导入。《论语》选读的第六篇《有教无类》是孔子关于“教”的思想,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紧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第七篇《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对于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做一个了解。(教学投影课题,之前已经让同学...
当仁,不让于师教学目标:重点:1.学习文言知识,材料的思想和表达艺术;难点:2.深入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师生关系问题的思考;3.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一、教学过程:1.出声自读1-3则和9-13则,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学习第一则:(1)重点字词:毁:诽谤。逾:超越。伤:损伤。多:只,仅仅。见:表明(2)疏通文意;(3)同学讨论:概括第一则的内容及其使用的手法;明确:第1则是子贡捍卫孔子之言,有两个方面:...
《恶乎往而不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②)翻译有关语句和文段。③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2、过程与方法①读准字音,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知识。②抓住关键语句,分析评价文中的哲理意蕴。③师生讨论,理解庄子散文寓言说理、夸张奇思奇想的风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②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教学重点①引导学...
兼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实词、虚词和句式知识。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虚词及句式方面的知识,去阅读浅易的文言文。3情感目标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重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2墨子思想的理解、说理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查找资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教学过程一、导课用前一段时间的一则...
《非攻》墨子一、学习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特殊句式2、引导学生理解类比论说技巧,体会墨子的论辩魅力。3、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二、学习重点难点:1、文言句式文言实词虚词积累2、理解运用“非攻”思想三、知识链接:墨子思想《公输》四、学习方法:1、诵读法2、勾画标注整理3、分组讨论、合作探究4、个人展示法5、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
《王好战,请以战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协助学生理解文中寓言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能力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孟子散文托寓言以说理的特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3、情感目标:传播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理解孟子对名誉、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甚至置自己尊严于不顾的错误名利观。【教学重难点】解析课文,孟子及孟子的思想【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
第五课《人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和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整理文中重点字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3.引导学生体会孟子重视人和的思想及其借鉴意义。4.主要讲授第2、3则。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孟子的人和思想。2.通过探究几个关键性问题理解文章的内涵。3.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