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一》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所有权的认识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1928年12月,毛泽东领导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几个县的范围内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尝试。《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意味着农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这对于土地私有观念很深的中国农民是难以接受的。同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没收地主土地,虽然按人口平均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教学设计【设计背景】: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涉及到的内容多,有七大历史事件;篇幅长;跨度大,从1919年——1949年;课时少。倘若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程序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感觉杂乱而枯燥;教师实施起来,要么无限制的拖延教学课时,要么紧紧张张仓仓促促的完成上课任务。如何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参加新课程改革的教师普遍面临的困惑.新的历史课程与过去...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本章的学习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基本内容及其意义;认识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应注意弄懂以下问题: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基本经验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考纲要求]1.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点一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2.发展3.纲领内容评价《天朝田亩制度》[:Zxxk](1)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1)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2)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资政新篇》(1)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官吏...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C。五四爱国运动D。北伐战争2。关于中共“一大”叙述不正确的是()A。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B。“一大”通过了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C。选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D。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3。国共两党和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A。中共“二大”B。中共“三大”C。中国国民党“一大”D。中国国民党...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导学案编制:王劲松审核:吕淼审批:编号:2012L18【课程标准】⑴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⑵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知识目标】中共一大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八七会议”;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革命道路;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军民的抗日...
09届高三中近现史单元思维能力测试(四)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和国民大革命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名人”,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最主要的领导人之一③首先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为运动指明方向④是文学革...
走向辉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张太原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摘要:7月23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实际成立日,中央领导人经过研究最后确定一方面要尊重事实,另一方面又要沿用传统的习惯,所以每年7月1日为党的纪念日就不再变了。我们党用了3年时间战胜国民党,之所以这么快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基于四个原因:一是我们有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三大法宝;二是成功进行土地改革;三是党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新式...
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对峙[考纲]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2.国共政权的对峙。[课标]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之前)。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五四风雷(1)背景:1919年初,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时间中心主力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________学生第二阶段6月5日起上海工人(3)结果细节点拨巴黎和会上...
观城中学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练习七新民主主义革命(二)班级______姓名______学号______1、2007年是南昌起义80周年,小陈在假期里专程去江西南昌市参观了“八一起义纪念馆”。参观过程中,他听到了一些关于南昌起义的说法,请你找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A.起义中的部分队伍后来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会师B.这次起义是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C.它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此诞生D.起义第一次...
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初三历史组知识目标: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历史事件及影响知识点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五四爱国运动:(P125——127)(1)导火线:一战中交战的两大军事集团是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中国是参加协约国一方的作战。1918年,一战结束;1919年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引起了全...
八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目标要求:(1)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了解中共一大的召开,认识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2)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对象;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3)知道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了解井冈山根据地建立的意义;(4)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了解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二、自主识记1、五四运动:(1)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教学设计总课题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课时1课时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知识与能力通过解读历史资料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所写的诗词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长征,解放战争等史实,培养学生利用历史方法解读材料...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调研论文得分:论文名称: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与今日的中国年级专业:车辆1402组员姓名:宋子杰、王虎、关留栓评阅教师:李红钦提交时间:2015—2016学年第2学期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与今日的中国摘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毛泽东同志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经过时代的变迁,中国经过...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考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一、选择题1.(2010重庆高考.T18)《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B.采...
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岁月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正文: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选择题1.(2012浙江杭州二模15)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材料主要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A.对农民穷困和痛苦生活表示同情与关注B.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大作用C.以组织...
十月革命的道路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比较2007-11-1221:32:28|分类:历史|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都在各自的国家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们却发现中国和俄国的革命道路区有很多不同点,下面我们也通过一个表格来找找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俄国的十月革命的道路的不同点。比较项目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异同点时间1919——194...
日出东方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嘉兴标志:中国共产党诞生背景:上个世纪初,一些国家已开始进入工业社会,而积贫积弱的中国沉睡依然。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射进黑暗的中国。唤醒中国的历史使命,被赋予了一支用先进思想武装的新生政治力量——她的名字叫中国共产党。故事:风雨如晦,长夜如磐。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座砖木小楼内,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召开。出席...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内容概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大举侵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几次大规模抵抗日本侵略的会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长期坚持敌后抗战,发展成为抗战的中坚力量。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