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到东方看中国农民的人文性格_和谐社会论文摘要:中国农民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社会群体,从西方到东方,从经典作家到学者都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野,对中国农民的人文性格进行过分析、探讨和研究。这对中国当下气势磅礴城市化的形成、发展和未来走向都有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参考价值。关键词:西方;东方;中国农民;人文性格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
试论中国的民主与西方民主的差异性学号:201140210252班级:汽营1102班姓名:唐文萱【关键词】:中国的民主【摘耍】:中国特色正是中国式民主的耍义。这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同时史是体现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实践。无论是中国的党内民主,还是基层的村民自治,处处都闪耀着中国式民主的亮点。就中国式民主,无论是批判还是赞扬,无疑都是一面镜子。支持坚定我们的信心,批评亦让我们看清自己。对于批评,中国...
从123篇译文看西方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旅行在翻译界的论文中,有―个引用率颇高的词汇――“理论旅行”。这一概念为赛义德(EdwardwSaid)分析东方国家和民族在接受西方现代学术理论的状况时所提出。学者进一步为此概念做界定:“旅行,作为学科理论术语使用时,已大大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游览、观光’之意,它是喻指―个学科的学术观念、思想、规范和标准发生位移和流动的状态。”西方民族音乐学亦如同一位旅行者,...
禅宗的美学智慧——中国美学传统与西方现象学美学(1)研究禅宗美学,学术界关注的往往是它的作为“文献”所呈现的种种问题,而并非它的作为“文本”所蕴含的特殊意义。事实上,就中国美学的研究而言,考察禅宗美学“说了什么”以及它所带来的特定的“追问内容”(庄子所谓“圣王之迹”)固然重要,但是考察禅宗美学“怎么说”以及它所带来的特定的“追问方式”(庄子所谓“圣王之所以迹”)或许更为重要。因为,在人...
浅谈西方节日在大学生中盛行现象姓名:孟鑫学号:2010425009摘要: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难发现,西方节日越来越流行,像情人节、圣诞节等,大家过的乐此不彼。但是,像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却被抛之脑后。而某些国家去在积极的把我们的节日据为己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积淀深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关键词:西方节日盛行原因一、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
论西方近代景观设计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摘要:就时代意义来说,景观设计有着极为敏感的职业化特征,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西方当代的景观设计大师持续不断的开拓创新,在场景的塑造,创意,场地的利用等各项方面作出了努力,以此奠定了现代景观设计的美学基础。而我国的古典式园林虽然有着独树一帜的特点,但多年来太过恪守以往,拘泥与一成不变的教条中,正因如此,我觉得通过逐步了解西方近代景观艺术以及其对我...
BON,西方从这里看中国:新版中国地图高清放大撰写时间:202X年XX月XX日---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02x年9月1日的北京,蓝海电视(BlueOceanNetwork)从美国纽约传来了第一次台标呼号:“BON,西方从这里看中国”。由此,蓝海电视拉开了中国民间商业媒体进军美国的序幕。BON背后的故事揭开这个序幕之前,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202x年9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新建大楼的报告厅,全国...
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对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来说中西方关系构成了其深层的背景中国现代文学深受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文学的全面影响这是公认的事实所以以一种比较的意识来研究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论是从历史的层面上来说还是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都有特别的意义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品格都具有关键性在这一意义上我认为从影响的角度研究外国文学与20世...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加速迈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分化的转折点上。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分水岭,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的卓然表现已然成为全球新经济的核心驱动力量,数据价值的释放与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产业布局,而且还在牵引和驱动着全球政治经济力量的重新分化与组合。放眼疫情之后的全球生产和生活秩序重建,大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中美之间的摩擦正...
现代京剧《党的女儿》对西方戏剧艺术手法的借鉴[摘要]京剧在现代化进程中多方面借鉴西方戏剧艺术手法,现代京剧《党的女儿》在保留传统京剧精髓的基础上,从道具、灯光,到演员表演、人物塑造,都不同程度上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其写实与写意的完美融合受到了广泛好评,同时也为戏曲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经验。[关键词]写实布景人物在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两种形式,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京剧(包括现代京剧...
关于西方经济学用书的心得体会【转】彬彬有礼发令T:2010-02-2313:12自二零零零年开始学习经济学,至今七年有余,惭愧的是却毫无建树,而现在呈现在方家面前的文字,主要是我想就西方经济学的书籍表达一下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尚企大家斧正。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下面对诸书籍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的分化,既借鉴了传统的划分方式,又有个人的主观倾向在里面,提请大家注意。←初级读本《经济学原理》(曼昆...
中国与西方社会制度比较!居法华人评说中西制度优越新中国六十年历史,虽然常常分为两个三十年,但双方在终极目标上有一个共性,就是探寻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前一个三十年希望通过强调意识形态和主观能动性,打破资本主义法权,以一种反现代化的方式追求新的现代化之路。后一个三十年则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一路走过不平凡的历程,创造出时称“中国模式”的全新现代化之路。中国的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
中国为何不能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篇一: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为什么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中国有句古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非常形象地说明,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近年来,一些人无视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否定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认为只有西方多党制才是民主的,提出中国应该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这种观点在理...
为什么说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内容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基本政治制度,它并不是像西方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宣传的那样是一种抽象的、超越社会制度的甚至是唯一的民主模式。大家知道,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生活导致利益多元化,也就导致资产阶级内部存在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分析课程:《中国文化概论》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
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的比较研究[1]中国清代与西方洛可可时期服饰文化之比较研究中国清代(1644—1911)与西方洛可可风格盛行时代(1715—1789)不仅在年代上比较接近,而且在服饰艺术风格上也具有较多的可比性。一、服饰文化背景的比较清朝服饰文化背景: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
中国谋略学与西方博弈论研究中国谋略学与西方博弈论的区别(非完整版)摘要:西方的对策论类似于中国的谋略论,却迟迟没有形成像中国这样体系完备的谋略知识,其中的缘由不仅仅在于这两者产生的时间的迟早区别,还在于中西方之间的价值体系和哲学思维的不同。关键词:谋略学;博弈论;差异中国的古书《孙子兵法》在西点军校被奉为必读课本已经历经上百年,而西方的博弈论在中国的兴起却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
在西方文化想象中研究中国形象庞庆〔摘要〕在西方文化想象中研究中国形象,包括三个相关问题:一、被极端美化的“理想国”,是西方现代化初期用以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助力器;二、以《寂静的房子》中的常富等东方恶棍形象为代表的“黄祸”,是西方建立起世界霸权后用以肯定自我、强化自我的文化“他者”;三、在西方用权力操控的话语体系之下不断衍变的中国形象,很难客观地展现中国现实,而只能帮助西方社会完成...
西方哲学史“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研究高佳彭柏林摘要西方哲学史“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结合了西哲史“爱智之学”的学科特点,是以强化师生互动为核心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辨,以期促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教育改革。关键词西方哲学史引导探究教学模式:G424:A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2.039...
西方教育质化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挑战以及中国本土化探究(四)后结构主义思潮:解构中心,建构开放,回归主体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结构主义阵营的分化,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批判力量来源。后结构主义在认识论立场上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与发展,它反对结构主义追求普遍真理的科学主义取向,推崇阐释主义和多元视角;反对封闭的结构、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和中心主义,主张对差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