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逍遥游》的现实意义【IG633.6【文献标识码】A【】2095-3089(2013)22-0-01庄周在《逍遥游》一文中,开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世人难以想象的神奇画面: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鲍,这条巨大的鱼又变为一只大鹏,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历时六月,方才止息。这样一番描写,令人惊呼,让有心人试图进一步去理解高远的哲学境界。读者在费力...
《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寓言陈赟【专题名称】中国哲学【专题号】B5【复印期号】2009年04期【原文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2009年1期第135,142页【英文标题】TheFablesofKun-PenginXiaoYaoYouofZhuangzi【作者简介】陈赟,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教授。(上海200241)【内容提要】鲲鹏寓言在《庄子?逍遥游》中以重言方式连续出现三次。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
2021年第6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62021(总第202期)JOURNALOFXIAMENUNIVERSITY(Arts&SocialSciences)GeneralSerialNo.202“小大之辩〞与“有无之辩〞———?庄子逍遥游?新析林榕杰(大学人文学院,361005)摘要:在?庄子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提醒了“逍遥游〞的主体,因此也可说是“逍遥游〞主体之辨。“小大之辩〞还涉及与“逍遥游〞相关的时空大小之辨。至人、神人、圣人都可说是逍遥游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至人高于神人...
逍遥游语文优秀教案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下面是笔者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逍遥游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
逍遥游教案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下面是笔者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逍遥游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3)总结文中的文言知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2)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3)鉴...
教案设计(封面范本)设计主题: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学科:学校:授课教师:日期:二〇年月日(内容范本)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下面是笔者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人教版逍遥游教学设计教学要点: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3.了...
初中生逍遥游教案模板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一起看看初中生逍遥游教案吧!欢迎查阅!逍遥游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
劝学1.“,”两句以行路为喻,说明了学习重在积累的道理。2.用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名句是:,。3.荀子在《劝学》中,开头连用了几个比喻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并顺势推论出“,”。4.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5.《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6.用“蟹”作比喻的句子是:,,。7.开篇...
琵琶行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浅论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及其现实意义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庄子做过蒙城漆园小吏,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因崇尚自由,拒绝楚王千金相邀为相,安居陋巷著书立说。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其代表作品为《庄子》。《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
“之二虫又何知”------读《逍遥游》瞎想之一南京师大附中王雷“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此小大之辩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而彼且奚适也?”我们总是也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周围的人事,而各人自身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有一对父子上山砍柴,儿子忽生感慨:“假如皇帝老儿上山砍柴,一定是用金斧头。”父亲嘲笑道:“你也太没见识了。皇帝老儿怎么会上山砍柴呢?这...
1庄子的“逍遥游”境界及其现实意义庄子的“逍遥游”境界,由于是在庄子独特的浪漫、神秘、玄奥的语言中出现,犹如被一种圣灵之光所笼罩,所以总让人捉摸不透。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一种通俗、浅显的语言来诠释它的含义。“逍遥游”的境界,不能直接从庄子的字面含义认为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不受时空限制,来去自由,无所凭恃的神仙境界。如果是像那样,那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达到那样的状态,庄子的这种思想就没有现实意义。我...
《逍遥游》分析与鉴赏《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逍遥游》的篇旨,历来理解不一。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课文《逍遥游》是节选文字,对它的理解,教参整理的传统鉴赏存在着不少问题:1、据“彼且恶乎待哉”这句话认定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境界,会造成自相矛盾——既然说列子借助风是有所凭借,那么“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也该是有所凭借,怎么能再说是无所凭借?2、逍遥游看成是一种...
浅谈我心中庄子的“逍遥游”因为《逍遥游》这篇文章,让庄子和庄子的思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而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也是这三个字——逍遥游,读完《庄子》,在我的心中对庄子的“逍遥游”也有着自己浅浅的思考!作为一个农村里出来的学生,我对贫穷有着很深的体验,所以我首先想谈的是庄子对于贫穷和利益的看法。在《山木》篇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
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论庄子《逍遥游》的意义及境界吴辉图书馆主任一、前言战国之世,九家之说崛起,诸侯互争,外则交相攻伐,内则加强统制,庄子生当其时,身心俱受重重之拘束与压迫,故思探求一绝对之自由,超脱一切限制,使其精神获得彻底之解放,故有逍遥思想之产生。「逍遥」为一迭韵连词。与今日所谓「自由」相当,乃不为物所役,不为事所困之意。林景伊先生说:「庄子悲天下之沈浊不可处也,故求徜徉自得,高远无所...
从《逍遥游》解读庄子关于人生的三重境界热20已有928次阅读2010-06-0909:25内容提要:人应有怎样的追求,人生至高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们阐释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这也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