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王国维”的相关文档,共44条
  • 也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也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摘要:《人间词话》是一部词学文献著作,也是首次在词话中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相结合的产物。在阅读中尤对其境界感触颇深,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心得,对境界做了一些新的阐释。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学的文献著作。读完《人间词话》,发现里面多次提到“境界”一词,据粗略统计,有20处之多,其中第一部分有12处,第二部分有8处。由此可看出王国维对词境界...

    14.42 KB
  • 高考作文素材人生信念篇王国维之X

    高考作文素材人生信念篇王国维之X高考作文素材人生信念篇:王国维之死中国___()网友>高三作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生信念篇:王国维之死】相关文章:1.2.3.4.5.6.7.8.高考作文素材人生信念篇:王国维之死中国___()网友>高三作文w【高考作文素材人生信念篇:王国维之死】相关文章:1.2.3.4.5.6.7.8.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11 KB
  •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文及例文

    王国维“人生三境界”作文审题及例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清代大学者王国维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有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其实,何止成大事业、大学问如此,社会、人生,古今、中外,诸种事情,大凡都有此种经历。看到王国维这段话,你有何种感受?你...

    19.5 KB
  • 王国维意境论与康德美学中国化

    王国维意境论与康德美学中国化[摘要]王国维提出文学意境论,在立论中融合了康德的思想。受中外文化的共同影响,王国维奉行知行并重原则,但在受影响的西学中,叔本华的知与行均有问题,而且知与行两相背离,而康德能做到知行合一,此是王国维告别叔本华,走向康德并视康德为精神导师的理由。王国维将意境的创造推给天才,天才创造的意境具有“真(所见者)-深(所知者)”的两重性意蕴。康德美学中的天才,是美学理...

    38.95 KB
  • 经典诠释与中西比较_对王国维_陈寅恪_钱钟书有关思想的一点讨论

    经典诠释与中西比较_对王国维_陈寅恪_钱钟书有关思想的一点讨论总21卷第1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1No.12000年1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v.2000经典诠释与中西比较——对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有关思想的一点讨论冯川(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164)收稿日期:11019-12-07作者简介:冯川,男,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摘要:本文以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为例,说...

    12.41 KB
  • 金石学_考古学与王国维的学术遗产_兼谈_二重证据法_的地位和出土文献的价值

    金石学_考古学与王国维的学术遗产_兼谈_二重证据法_的地位和出土文献的价值摘要: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既是近代中西学术激荡以及三大考古发现刺激的结果,同时也是传统金石证史在近代的延续和发展。王国维既不全然“信古”,也不全然“疑古”,在坚持“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的同时,广泛占有地上地下的资料,相互比勘,反复考证,从而得出结论,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释证文献,建立古史体系。“二重证据法”不是虚玄...

    12.85 KB
  • 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百年的词学反思

    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百年的词学反思范文仓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号观堂,浙江人,清末秀才,国学大师。王国维诞生前,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王国维诞生,1877年12月3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二十九日。王国维18岁时,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马关条约》签订。1898年2月,王国维22岁,戊...

    56.5 KB
  • 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百年的词学反思 (2)

    王国维《人间词话》问世百年的词学反思范文仓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号观堂,浙江人,清末秀才,国学大师。王国维诞生前,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王国维诞生,1877年12月3日,光绪三年丁丑,十月二十九日。王国维18岁时,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马关条约》签订。1898年2月,王国维22岁,戊...

    56.51 KB
  • 人间词话(王国维)——人生三种境界

    人间词话王国维第一部分[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

    86.82 KB
  • 巧用王国维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三境界”为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阅读上述材料,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请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和含意【经典赏析】此条是...

    43.47 KB
  •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失谈到《红楼梦》之文学成就及贾宝玉之感情心态【作者】叶嘉莹前言这一篇文稿,原是我对于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之研究中的一节,全部研究共分两大部份,第一部份为对王国维这一位人物的研究;第二部份为对于他的文学批评之研究。第一部份曾写为论文两篇,一篇题为《从性格与时代论王国维治学途径之转变》;另一篇题为《一个新旧文化激变中的悲剧人物——王国维死因之探讨》,此二文曾先后发表于香港《...

    71.5 KB
  • 王国维之死的文化意义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他中过秀才,早年学习英文、日文,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影响。1907年起,他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1913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

    35.5 KB
  • 王国维之死的文化意义 (2)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学者。他中过秀才,早年学习英文、日文,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叔本华与尼采哲学的影响。1907年起,他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1913年起转治经史之学,专攻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史地学,还做了很多古籍的校勘注疏工...

    36.93 KB
  • 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

    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它巧妙地运用了三句中蕴含的哲理意趣,把诗句由爱情领域推绎到治学领域,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

    42.08 KB
  •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33.02 KB
  • 王国维的境界说

    浅析王国维的境界说(安徽师大文院10级中文吕小飞100101084)摘要:中国的意境说发端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经过历代学者的继承发展形成了系统的意境理论,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意境理论的发展,“境界说”是“意境论”的新的发展阶段,是西方哲学,美学观点与中国古典美学的交融。关键词:王国维境界情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

    32.5 KB
  • 王国维眼中的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眼中的读书三境界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

    24.5 KB
  • 王国维论人生的三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句本来都是宋代文人雅士在其词作中言情话相思、表达对其所心仪爱慕的佳人缠绵不尽情思的千古佳句,却被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冥思)...

    24 KB
  •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意向、愿望“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

    27.02 KB
  • 王国维“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说摘要: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涵在于五个方面:“境界的‘真.’”,“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诗人之境界”与”常人之境界”,”造境”和”写境”,”三种境界”。总结起来说,“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也是他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意境王国维被尊称为中国近现代美学伟大的启蒙者,他以自身深厚的学养、渊博的学识,在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

    42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