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唐雎不辱使命》科目:语文教学对象:九年级课时:三课时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史书《战国策魏策》,记述了战国末年强秦与小国安陵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交锋双方分别是小国使臣唐雎和秦王嬴政。文章以记言为主,叙事精到,情节紧凑曲折,人物鲜明生动,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言佳作。学习此文,应当将对文言知识的运用和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有效结合起来,在品读中达到落实知识和赏析文本的双重目的。...
编制人:李玉蕾审核人:齐凤云唐雎不辱使命(学案18)明心亭速度源于动力,目标在于心明【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古文知识积累,反复诵读,读准多音字。2、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体会文章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选材和写作写法。【教学重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积累吧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简析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
初三语文学案(17)编制人:李玉蕾审核人:齐凤云唐雎不辱使命(学案17)明心亭速度源于动力,目标在于心明学习目标:1.诵读训练,注意句读,要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2.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翻译、复述的能力。3.掌握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的含义。重点难点: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的含义积累吧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一、预习板块1、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写在下面。《战国策》:2.时代背景:公元前2...
《唐雎不辱使命》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二.一字多义: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5.以头抢地耳(用)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
杨寨中学初三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主备教师:备课时间:No.课题唐雎不辱使命课型新授环节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2、了解文章写法特点认定目标自主学习1、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2、了解文章写法特点1、师生互相提问,弄懂重点词句的意义。秦王佛然怒大王能尝闻布衣之怒乎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怀怒未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
杨寨中学初三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授课教师:主备教师:备课时间:No.课题唐雎不辱使命课型新授环节教学内容教法学法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掌握重点字词。2借助注释和工具翻译原文,了解文章大意。认定目标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掌握重点字词。2借助注释和工具翻译原文,了解文章大意。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以长句为例,读准节奏。选择例句,指导朗读语气。分角色读,注意人物对话语...
22<唐雎不辱使命>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知识点导引《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记叙文,写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遭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
《唐雎不辱使命》文学常识1、刘向,字子政,西汉(朝代)时期经学家,文学家。2、《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有33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等12策。二.给加点词注音1、唐雎(jū)2、韩傀(guī)3、免冠徒跣(xiǎn)4、以头抢地(qiāng)5、彗星袭月(huì)6、天下缟素(gǎo)7、寡人谕矣(yù)8、怫然怒(fú)9、休祲降于天(jìn)10、秦王色挠(náo)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引言文言文教学真难。字词落实,逐句翻译,语法分析,一通串讲,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使文言文变得像洪水猛兽一样面目可憎;有的名曰按课程标准“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施教,却简单地处理为背诵默写,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文言文凝聚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尤其是选入课本的作品,蕴涵丰富,启人深思,语句优美,值得玩味,洋溢着亲和力,焕发着生命活力,理应受...
温二十五中学九(上)语文第六单元《唐雎不辱使命》阅读课22.《唐雎不辱使命》主备人:金晓芬【文本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视为写人记事的典范。本文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教学目标】1.了解与《战国策》相关的知识。...
《唐雎不辱使命》周作业出题人:朱艳丽一、基础题。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秦王怫然怒()亦免冠徒跣()()唐雎()聂政之刺韩傀()天下缟素()寡人谕矣()2、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唐雎不辱使命辱:。且秦灭韩亡魏且:。岂直五百里哉直。非士之怒也士。秦王色挠色。长跪而谢之谢。大王加惠加惠。虽千里不敢易也虽。以大易小,甚善易。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谓。今日是也是。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故。3、指出通假字。⑴以...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原创)亳州经开区十九里中学任开军课文分析:这是《战国策/魏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安陵国名士唐雎出使强秦,出色的完成了使命的故事。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能极大地吸引同学们的兴趣。九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而,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定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识记理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易、使、挠、谢等。2、学习本文通...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材解读:《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中记载的许多策士故事中的一个,它对人物言行的简洁传神的刻画被后人作为写人记事的典范。故事的背景:战国末年,秦统一天下前夕,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秦王以强凌弱,用名为“易”之、实为夺之的伎俩欲占安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这件事本文...
金塔县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学教练案----------------------------------------------------------持案人《唐雎不辱使命》主备人:王力责任人:王力审核:仲连智授课时间月日共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掌握关于《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以及作者刘向的生平。2、基本通读全文,大体了解人物脉络。3、熟读第一自然段,掌握里面的重点字词。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
金塔县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学教练案----------------------------------------------------------持案人《唐雎不辱使命》主备人:王力责任人:王力审核:仲连智授课时间月日共2课时本课为第2课时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继续通读全文,进一步了解人物脉络。2、熟读第三自然段,掌握里面的重点字词。3、通过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特点。教学过程一、自主预习,认真准备:翻译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唐雎不辱使命》独立作业一、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6分)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仓鹰击于殿上。481、唐雎不辱()使命2、秦王使人谓()唐雎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4、安陵君其()许()寡人5、大王加惠()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7、且()秦灭韩亡()魏8、以君为长者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9、岂()直()五百里哉10、秦王怫(...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唐雎()2、韩傀()3、免冠徒跣()()4、以头抢地()5、彗星袭月()6、天下缟素()7、寡人谕矣()二、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1、受地于先王______2、仓鹰击于殿上______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5、以头抢地尔______三、翻译下列句子。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让学生学的更精彩——《唐雎不辱使命》教后感“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它要求教师从备课、上课到课外辅导,时时处处都应该胸中有学生,心系其发展。这一道理很好理解,但在实践中却不易把握。我在教授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时总想着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如何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上成生动有趣的文言文。正好学校开学初在每个教室里配备了大屏幕电视,于是我就利用这个直观、感性的媒介物让学生从更多的画面中汲取营...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策略和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二、简介作者,释题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原有《...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复习巩固资料一、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