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评述第一阶段是20年代至40年代末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从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传统史学开始向近代史学转变,这种学术演变的时代特征在财政史领域同样有鲜明反映,即不少学者在继承发扬传统史学方法,注重传世文献的考据,辨析制度条文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借助近代西方的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理论,对中国财政史(包括古代财政史)做出一些不同于《汉书食货志》、《通典》、《...
近百年来清代捐纳史研究述评韩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摘要:捐纳,又称为赀选、捐例,是政府基于统治的需要而集中进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交易活动。至清代,捐纳逐渐制度化,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覆盖全国的制度,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历代。捐纳对清代的财政、吏治、教育、赈灾、社会风气等多个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自民国时就有学者做过专门研究,至今已近百年,主要集中在捐纳制度的运行与影响...
近50余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史研究述评本文拟对1949年以来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经济史研究的基本状况、主要观点及其分歧、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提出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仁。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所引用的论文中,虽然有些并未直接以乡村手工业经济史为题,但从行文及所引材料看,乡村手工业亦是这些论文的题中应有之义。一研究状况综述建国以来中国近代乡村手...
灾荒史研究的最新力作评《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张胜哲,常城(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一书是由苏全有教授、李凤华副教授主编的近年来灾荒史研究的最得力之作。该书借鉴于前人,而又突破前人,集众家之长,成一家之功。无论是内容的厚重、思路的清晰、功底的扎实、观点的严密、论摒的翔实,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由于各科主观...
我和隋唐、中亚史研究张广达一我于1949年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次年转系进入历史系。我非常幸运,遇到了很多好老师。这些老师学识渊博,在当时虽都已卓然成家,但仍然焚膏继晷,潜心向学,刻苦自励,精益求精,使我大开眼界。他们在授业解惑、教育学生上循循善诱,汲引有方,期待学生成为有用之材,盼望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这种心情体现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上,他们所具有的敬业献身精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宗教般的赤...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梁启超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贡献摘要:在20世纪初期中国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梁启超开始了中国民族史研究。其目的是想激活中国人的自觉意识、激发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但客观上却在民族概念、民族源流、民族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学术成果,为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最早提出中国民族史的学科概念,把民族史作为中国史研究的核心,认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