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馆馆臣的史学思想研究论文《明史》之成,享有高誉,二十四史除前四史外,数《明史》“最为精善”[①1]。这是学术界历来所公认的。《明史》所以能成为官修正史中的佼佼者,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时日之长、政府之重视等是客观因素,但主要还是诸编修官认真负责、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官修史书历来讥之甚多,刘知几在《史通》中揭发其有五大弊病,主要是人浮于事、敷衍塞责、不敢直书、义例不明、缺乏史料等等。梁启超则讥...
新史学思潮经世功能研究论文史学经世与求真,是史学研究中由来已久的命题。延至近代,因社会的急剧变迁及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进程,这一命题不断改变着其形态。在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中,关于史学经世功能的认识,是其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考察这一时期新史家的史学理论与实践,剖析其内涵、特点及在学术思想上的表现形式,衡估其得失,对于当代的史学建设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面临着帝国主义豆剖瓜分空...
现代史学与史剧意义研究论文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史学与史剧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如何,内在协调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一种什么力量能够将现代人文活动的两个领域统合到一种社会文化力量中,跨越真实与虚构、知识与想象?葛兰西的“有机的意识形态”与“有机的知识分子”理论为阐释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与历史剧创作之间的复杂的历史关系,提供了富于启示的视野与方法。从历史构筑现代国家意识形态,这一自觉...
现代史学与史剧意义论文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史学与史剧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如何,内在协调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一种什么力量能够将现代人文活动的两个领域统合到一种社会文化力量中,跨越真实与虚构、知识与想象?葛兰西的“有机的意识形态”与“有机的知识分子”理论为阐释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与历史剧创作之间的复杂的历史关系,提供了富于启示的视野与方法。从历史构筑现代国家意识形态,这一自觉的现...
史学思潮社会思潮和社会变革论文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发展史,可以发现这样一个重要的现象,即有生命力的、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史学思潮,往往是和社会历史发展中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史学思潮是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史学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现实发展。历史研究若想永葆其青春和活力,不能不关注现实生活。“文革”结束后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学发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时...
比较法制史: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新视角(上)(1)[内容提要]“比较法制史”无论是作为一种学科分类,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长久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早期的法制史学者不仅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与科研中运用比较法制史的方法,还在《比较法制史》的教材编写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在新中国的法制史学科发展历程中,学者们也很重视比较法制史。2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应着眼于全球化,及时转换研究视角,尽快构建比较法...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尚书》今天第一讲是《尚书》。《尚书》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而且也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古书,中国还没有比《尚书》更古的书留到现在。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没有韵的称《书》。“尚”者,远古、上古之意,《尚书》就是一部上古的散文集。孔子以诗书教弟子。孔于以前,春秋时代,贤大大多读《诗》。《书》,在《左传》上可看到。孔子以后,像墨于。孟、苟池都读《...
中国法律史学发展六十年第一部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一、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中国法制史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在先秦的典籍《尚书》、《周礼》中,便记载了法制历史的事件和资料。至汉以来,正史《刑法志》中不仅以断代法制史为主,也含有法制通史与法律文化史的内容,而《通典》、《通考》、《通志》等类的志书中,更集中地收录了典章法制史料。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大学堂章程》中便规定“此时暂行摘讲近人所...
“学党章、学党史、学党纪强党性、强作风、强党纪”活动方案XX直机关工委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从严治党要求,扎实落实XX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XX党的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XX直机关工委决定在系统内深入开展“学党章、学党史、学党纪,强党性、强作风、强党纪”活动,通过“三学”即...
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的史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资源的集成建设和开放共享,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和研究路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知识创新。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史学研究,知识创新资助项目:本文为2012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2H029)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史学理论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摘要:通过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经历了自觉意识觉醒、体系构建、多元并立三个阶段;分析关键词和突现度,教育史学理论研究产生的自省性、建设性和突破性研究前沿推动了教育史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反思教育史学理论研究的困境,从对本源问题的不断追问中寻求新出路,未来教育史理论研究应注重提升哲...
浅谈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历史与时代结合的产物,它能够帮助学生读史明智。史学理论的功用、研究方法、史学方法等,不仅对专门的史学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以及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理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对史学理论中史学的基本观点、史学理论...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姓名崔赛云学号2012221060043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先秦史院、系(所)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任课教师陈廷湘考试课程史学理论考试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任课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制略论刘知几的史学理论的影响摘要:《史通》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之后中国史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讨论了刘知几史学理论中的五个方面:刘知几的“引经...
简论中国传统史学中“实录”思想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颜娜武汉430079)摘要:中国传统史学中一直沿袭着秉笔直书的传统,历代史家更是把“实录”作为撰写历史所追求的目标。传统史学中的“实录”思想是伴随着历史学一起发展的,本文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中梳理出“实录”思想的发展轨迹,用以明晰“实录”精神贯穿中国传统史学的始终,但是,这种“实录”是附加以史家的主体思想、包含有史家的主体意识。...
中国史学优于西方史学陈其泰中国传统史学的发达举世公认。西周初年,就产生了内容极其珍贵、编纂体例高明的经典史籍《尚书》。此后,经过历代史家不懈努力,史学成为中国传统学术中发达的学术门类,不但鸿篇巨制不断涌现,而且内容丰富多样、编纂形式各擅其长、体裁种类琳琅满目。与西方史学相比,历史编纂是中国史学最为优长和最具特色之所在。历史编纂决非简单技术问题《四库全书总目》将历代史籍区分为15类:正...
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四行程”与“三流派”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学的总体思考,我们提出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中的四行程与三流派的概念。中国近代史学的演化与中国近代文化的演化共呈同步行进的态势,表现对应关照的内蕴逻辑。文化具有三圈层构造。其外层为器物文化,其中层属制度文化,其内层则为哲学精神文化。是则中国文化的现代建设依器物--制度--哲学精神的路径层级逐次旋升。必须认识,中国文化进入建设过程之前...
中国经济史学百年历程与走向一二十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来临,在这个时候,对基本上与二十世纪同行的中国经济史学进行回顾和展望,即使不是绝对必要,也是十分应时的。二十世纪以前中国不是没有经济史学,相反,自司马迁作《史记平准书》、班固作《汉书食货志》,历代关于经济史的记述可以说是延绵不断,源远流长的。但它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封建的正统史观,所记述的主要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的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学大师、著名学人简介大师之名大师之事大师之作梁启超(1873-1929)4岁开始认字,5岁学《诗经》,6岁读史,8岁为文,10岁参加童子试,出口成诗,16岁中举,17岁赴京会试不第;1891年(18岁)就读于万木草堂。1895年投身政治运动—1917年辞去财政总长:1895年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通过强学会、《时务报》等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参与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政变后东渡日本,海外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