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审美”的相关文档,共269条
  • 审美角探究沈从文短篇小说中水的意象

    审美角度探究沈从文短篇小说中水的意象07中文2班蒋小威指导老师:张建华0706010166摘要沈从文的创作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他的小说是水泱泱的一片,给人美的享受。这种美因为符合中国传统自然审美观,而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因为养育了一群真善美的女孩,而牵动了我们的心;因为绽放了一种生命的力量,而激发了我们的活力。水这种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让我爱上湘西的同时也爱上了水这种文化。本文通过从审美角度探究沈从文笔...

    54 KB
  • 造物艺术暨民间工艺的形式美及其审美现代性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姓名王文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艺术学指导教师解永钧20040501摘要摘要民艺的造型与其与生俱来便有自己的特质一样具有许多诸如意象原型历史背景文化资质生存环境题材事项主题思想创作技法等方面的独特品质所决定的章法尤其是在对比东西方文化图式寻求差异时我们有必要透过那异常纷繁的由文化氛围的不同而造成的技艺差异风格差异艺术形式差异认识和把握艺术造型中那些更为本质的法则这类法则是民间艺术的文...

    23.5 KB
  • 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93-0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语文课的审美...

    18.09 KB
  • 萧红小说的审美个性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萧红小说的审美个性题目:萧红小说的审美个性作者:禹海鹰所在单位: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萌芽幼儿园指导教师:陈颖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2010年6月28日萧红小说的审美个性摘要:在中国现代女作家的行列中,能够将乡土文学写得好的,可以说寥寥无几,萧红,却是非常可贵的一位。她以自己独特的感悟触摸到了乡村苦难最深层的精神脉搏,那种真诚、诗意的书写风格在中国...

    26.5 KB
  • 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与审丑

    西方现代艺术的审美与审丑审美与审丑,一言以蔽之,就是在文艺创作中如何来认识、界定和表现美与丑的问题。审美与审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形成、发展变化都带有自身民族性的特点,受制于一定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因此,西方现代艺术中对美丑关系的认识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投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转换过程。西方近两千年的历史中,唯美是从的基本倾向基本没有被扳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对丑的摹仿能引来滑稽可...

    19 KB
  • 苏曼殊爱情小说人物悲剧的审美特征

    苏曼殊爱情小说人物悲剧的审美特征苏曼殊是清末民初的一个颇具神秘色彩、亦僧亦俗、不僧不俗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他的艳丽、富有情趣的诗,清新婉丽、悲凉感伤的小说,他在中外文学关系史上作为较早把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介绍到中国来的作家之一的独特地位,都使他成为清末民初的一个极富浪漫色彩的人物,成为承载着过渡时代的感伤情绪的典型代表。苏曼殊的生活轨迹和创作活动的轨迹几乎平行,有一定自叙传的性质,这主要体现在他的6...

    18 KB
  • 汉民族审美意识发展过程中形容词

    汉民族审美意识发展过程中形容词“媚”的地位探微吴芳1,程赟2(1.华中师范大学;2.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邢台054035)摘要:本文通过探求形容词“媚”之“美好义”的产生动力,阐释“美”、“媄”、“媚”三词在表示“美好义”时的区别,考证“媚”的造词理据及其文化内涵,来证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发展脉络:经历三个重要阶段;完成了两次关键飞跃;最终形成华夏美学独特的审美情趣。关键词:媚;美;媄;审美意识;审美情...

    46 KB
  • 小说恩主中“梦”的审美分析

    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小说《恩主》中“梦”的审美分析关键词:《恩主》桑塔格小说处女作审美分析审美形态摘要:小说《恩主》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苏珊桑塔格的小说处女作。小说由“梦”贯穿始终,精深的语言,梦幻与现实交错并叙的结构形式为小说增添了无穷的“陌生化”魅力。而小说主人公“做梦”、“释梦”、“演绎梦”的怪异行为不仅透射出小说内在深刻的哲学内涵,更为小说营造出独特的“荒诞”审美形态。本...

    75.5 KB
  • 以舞激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舞激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众所周知,舞蹈艺术的三大永恒主题——生命、情感和美(引自《舞蹈》2003.4期)。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姐妹艺术。在歌唱乃至其它音乐表现形式中,舞蹈与音乐始终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例如:课前,学生伴着音乐律动入教室(情境美);学生根据歌曲、乐曲即兴创编舞蹈动作(创造美);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载歌载舞(感受美),二课堂及舞台表演(展现美)。这些音乐活动...

    20 KB
  • 听众审美对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影响

    听众审美对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的影响——“中国风”取代“西北风”的思考摘要:一方面,流行音乐风格是时代文化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征;另一方面,流行音乐作为文化产品,其存在方式必然受到消费者习俗和偏好的影响,流行音乐对听众审美情趣的追逐是由来以往的,而听众审美情趣又产生于一定时代背景下。本文对“西北风”和“中国风”这两种不同时代音乐风格的流行、演变和取代过程进行分析,试图获...

    19.5 KB
  • 从哥特式教堂看哥特式审美

    《旅游美学与景观鉴赏》从哥特式教堂看哥特式审美从哥特式教堂看哥特式审美120312010060旅游管理2010级周广倩哥特是中世纪发展成熟的一种时代艺术形式,建筑是这个艺术形式的主导形式,哥特式建筑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主要见于天主教堂。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这些哥特式教堂无论在整体视觉造型上还是建筑背后...

    205.96 KB
  • 《兰亭序》书法创作与审美价值取向新探

    《兰亭序》书法创作与审美价值取向新探邱明强由于书法创作的抽象性、不可重复性和创作心理的复杂性、隐秘性,对于创作过程和各个细节较难“考证”。本文以“悟证”的思维(即从作品本身入手推导出创作状态)对《兰亭序》书法创作原始心理活动“心电图”以及审美价值取向进行新的探析,试图将蕴含其中的“道、理、技、美”作一次揭密,以求对当今书法创作与审美提供有益启迪。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自从公元353年...

    138.5 KB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构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构建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儿童实行审美化的教育,才能培养他们敏锐的感知力、深刻的思想性、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魅力与价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审美。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使得当下语文阅读教育严重“缺席”,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审美观念的养成。本文结合自身的从教经验...

    20.72 KB
  • 微电影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

    河南科技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设计)题目:微电影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学生姓名:刘洪波所在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所学专业:教育技术学---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导师姓名:李纲完成时间:2015-05-10---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微电影的审美特征及其价值摘要4G方兴未艾,5G已经蓄势待发。随着移动通信等网...

    7.23 MB
  • 探讨当代文学的审美价值

    探讨当代文学的审美价值摘要当代文学面临着社会、经济和国际大背景的严峻考验,人们对当代文学的审美价值也逐渐有了改变,在当今审美价值观念急剧转变的情况下,坚持一个正确的文学审美价值是整个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关键词当代文学审美价值探讨:I207.9文献标识码:A美,是文学艺术的一项基本属性,美的本质与艺术的本质基本上是一致的。艺术与美都拥有感染性、形象性、社会性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等特点。正因为两...

    28.03 KB
  •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

    第四讲:审美现代性批判导言:艺术与美学的当代状况在《共产党宣言》中,在谈到资本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古老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式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100.5 KB
  • 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在审美意义上的比较

    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在审美意义上的比较一从功利性看,中国神话不讲形式美,希腊神话重形式美在神话的保存和流传过程中,神话并没有过多地发扬光大,而是短小、零散、不成体系地散见于一般的文章,在《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等古籍中零零散散地有所保留。而在西方,神话却大部分是由民间唱诗的歌手所传承的,后来又经过诗人和戏剧家的加工创作,在此过程中他们往往加入个人的想象和润色,而且由于他...

    17 KB
  • 有意味的形式-中国画的审美

    有意味的形式-中国画的审美摘要:在克莱夫贝尔的理论“有意味的形式”的审美角度与方式的前提下,探寻西方艺术与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情感的异同之处。在我看来“有意味的形式”与与中国画论里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奇峰”、“妙在”、“似与不似”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这些画论,来分析中西艺术的审美差异。关键词:意味;形式;无意识;潜意识;原欲;意境;浅析;文化内涵;精神内核;石涛...

    19.72 KB
  • 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

    中华文化的美学精神与审美特征周来祥:同学们好。我大概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接触“美学”的。就是58年,提出了“关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不平衡的问题”。也就是一个“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能不能和谐”的问题,当时马克思说:“不平衡是一个绝对规律”。那么我就根据中国的情况,提出说:马克思这个规律已经不适合了,我提出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艺术生产应该是和谐规律。《文艺报》当时就登了,全国的“党报...

    47 KB
  • 中国写意风景油画的审美精神研究

    中国写意风景油画的审美精神研究【摘要】中国油画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而中国风景油画以丰富多样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回顾百年的中国风景油画发展历程,我发现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都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风景油画中呈现出了一种意象化趋向。中国风景油画的“写意性”是油画创作的核心精神,拓展了传统中国绘画的艺术审美,也使得传统哲学文化在...

    27.07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