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一、引言自从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定理以来,学者们通过不断放松MM定理的约束条件从不同角度发展深化了资本结构理论,如权衡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1963;Miller,1977)、优序融资理论(Myers,1977)、代理成本理论(Jensen和Meckling,1976)、信息不对称理论(Myers,1984)等。早期对这些理论的实证检验主要着眼于静态分析,如Titman和...
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2007-2008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摘要]本项调查分行业考察了2007-2008年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用“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要素)”和“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指标对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排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金融危机背景下,2/3行业的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在2008年度显著降低;2/3行业在至少两个渠道上的营运...
投资学专业毕业论文[精品论文]中国上市公司频繁并购现象研究:基于管理层行为的实证解释关键词:频繁并购学习效应上市公司公告效应协同效应摘要:频繁并购(FrequentAcquire)是指上市公司在短时间内发生多起并购事件的行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和行业整合的重要策略,频繁并购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资本市场中,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成为当前并购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借鉴国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
烦交:投资银行并购业务主撰:王明夫(前君安证券研究所所长,现君安收购兼并部总经理)全书七章,约计22万字收购兼并业务(简称“并购业务”)与承销、经纪业务一起构成现代投资银行的三大核心业务。与后二者不同,并购业务周旋于由经济官员、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等角色构成的VIP圈子里,被称为是“天生的上流社会业务”。在华尔街,各大投资银行并购部门的业务人员被称为是“金融贵族中的贵族”。进入投...
第二章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模式研究第一节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模式创新关于并购重组的模式,从国家立法层面考察,我国《证券法》第78条规定了两种模式,即“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取要约收购和协议收购的方式”,《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3条则拓展为三种模式即“收购人可以通过协议收购、要约收购或者证券交易所的集中竞价交易方式进行上市公司收购,获得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因此,我国目前法定的...
第四章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利益研究第一节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各方利益博弈分析一个个并购重组事件就是一幕幕利益博弈的画卷,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模式创新和政策突破中的利益博弈更是精彩纷呈。从横向视角,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典型案件为例,本节对并购重组中的利益各方进行了分析;从模式创新和政策突破的纵向视角,本节对并购重组中的各方利益博弈进行了分析。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利益各方上...
香港金融服务类上市公司研究目录1、国泰君安国际(01788)............................................12、康宏理财(01019)................................................43、耀才证券金融(01428)............................................54、重庆农村商业银行(03618.HK)......................................105、香港建屋贷款(00145)...........................................136、汇富金...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摘要步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继续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在我国有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公司上市,由于很多原因,我国的上市公司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可以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好的管理策略,因而越来越被国内学者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本次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而后具体的...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其治理策略研究[摘要]我国上市公司数量的日益增加,财务舞弊行为也层出不穷。财务舞弊已成为资本市场经济中的一个毒瘤,如何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成为会计界的一大难题。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治理策略。[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策略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3.016[中图分类号]T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制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市场假说信息披露管制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在现实非有效市场环境下,必须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管制的根源性诱因是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经验能力不丰富、不均衡,会计程序、方法在公司之间运用上的差异,无意义会计数据的存在及其干扰,内幕信息、粉饰乃至虚假性行为的存在以及信息披露成本的存在等因素综合造成的信息失真、决策无效,投资者...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目录摘要2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存在的问题2(一)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充分2(二)会计信息披露的不及时2(三)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2(四)会计信息披露的不重要2二、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因分析3(一)相关法律不健全3(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机构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3(三)监管力度不够3(四)管理层缺乏足够的重视3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解决对策3(一)建立健全...
2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是加强政府对企业的调控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观念不强安全生产意识差安全生产事故频频发生忽视职工工作条件和教育培训缺乏环境意识随意排放废弃物向消费者提供假冒伪劣产品缺少商业诚信制造虚假广告等等这些严重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可改善企业社会形象改进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将企业社会责任落到实处3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及实证研究李维安唐跃军摘要:有鉴于利益相关者的相关问题已成为现行公司治理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设置代理投票制度、累积投票制度、职工监事制度三个利益相关者治理评价指标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和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状况。评价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水平很低,还处在建立健全的初步阶段,还不足以对企业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显著影响。我国...
中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分析研究1张瑶(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510275)[摘要]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其使用者关注,盈余作为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日益成为证券关注的焦点。理性的使用者不仅应当关注盈余的数量,还应关注盈余的质量。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随时间变化有无提高。笔者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盈余质量的定义和属性,回顾了检验盈余质量的常用模型,并...
上市公司控制权之争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国美为例摘要: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相互分离的,由此产生了公司控制权问题。近年来,上市公司控制问题在我国频频发生,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将以国美为例,介绍国美的控制权之争,分析控制权之争的原因,实质,作用以及对公司发展的影响和公司相应的治理对策。关键词:公司控制权控制权之争上市公司现代企业制度Abstracts:Underthemodernenter...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分析吴寿康(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摘要:本文基于大股东所属产权类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就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研究,试图克服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股权分类不彻底、股东持股比例计算方法不合理、ROE度量企业价值不合理”的缺陷。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呈倒U形态;较之于其他类型,私营产权控股股东对企业价值的影...
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分析內容摘要:資本結構理論是基於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或股東財富最大化的目標,研究企業資本結構中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的比例變化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本文闡述了現代西方資本結構理論中的MM理論,權衡模型,激勵理論,非對稱資訊理論和控制理論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分析了中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偏好股權融資的現象,並對影響中國上市公司融資偏好的原因及股權融資偏...
拟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及解决对策之企业的独立性公司独立性是监管机构审查的重点之一,因为独立性是影响企业持续盈利能力最核心的因素。证监会明确提出拟上市企业应该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保持资产、人员、财务、机构和业务的独立,俗称“五分开”。独立性欠缺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对内独立性不够,主要表现为公司对主要股东的依赖,容易产生关联交易、资金占用、同业竞争、公司治理结...
跨国种子企业与中国种业上市公司的比较与启示靖飞1,2李成贵3内容提要:本文以跨国种子企业孟山都和先正达为例,使用企业官方网站的资料信息和年度报告相关数据,从企业发展历程和经营现状两方面,与国内主要种业上市公司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国种业上市公司整体规模小,种子业务发展极不稳定,且获利能力较差,种子研发投入方面的差距明显。这些差距的产生是中国种业发展历程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的必然反映。关键...
(上市筹划)上市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细则---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上市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细则目录1.总则...........................................................................................................................................11.1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