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1—15回经典情节1、请简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第1回)东汉末年,十常侍为奸,黄巾起义爆发,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1分)为抵抗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关、张三人都去看了榜文。(1分)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结义。(1分)三人焚香礼拜,对天宣誓(1分)结为异姓兄弟。(1分)2、请简述张飞鞭打督邮的前因后果。(第2回)刘备...
《三国演义》1——120回简答题梳理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1、请简述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汉朝末年,黄巾倡乱,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榜至涿县,为刘备所见,叹息之余,偶遇屠户张飞,张飞见刘备出生不俗,便约其至村店饮酒,期间又遇因杀恶霸而逃难的关羽,三人志趣相投,次日便于桃园处结义,相约共谋大事(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117字)2、请简述曹操...
《三国演义》a)人物及其性格曹操:奸诈狡猾自私残暴纵横恣肆权谋机变从容不迫志向远大飞扬跋扈目光敏锐诸葛亮:济世爱民、谦虚谨慎。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是“千古良相”的典范。关羽:傲上而不侮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忠义勇武忠贞不二光明磊落恩怨分明刘备: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张飞:思度宏远,好学,耿直粗鲁,疾恶如仇,口直心快。b)故事情节桃园豪杰三...
走近《三国演义》第一回—第十回思考题名著阅读课程:走近《三国演义》第一回—第十回思考题(2009-09-0211:24:03)第1回:请根据对刘关张三人的描写初步分析其性格特点。第2回:请根据第一、第二回有关刘备、曹操、孙坚的出场分析《三国演义》的正统思想。第3回:玄德结两异姓之弟,而得其死力;丁原结一异姓之子,而受其摧残。对比分析其故何也?第4回:你如何看待曹操的:‘宁使我负人,休教人负我”之语?参考答案:孟德杀伯...
与三国演义人物有关的成语参考选项:a赵云b曹操c刘备d刘禅e蔡邕f杨修g黄忠h张飞i貂蝉j诸葛亮1绝妙好辞()2对酒当歌()3孤掌难鸣()4乐不思蜀()5万死不辞()6断头将军()7捶胸顿足()8初出茅庐()9倒屣相迎()10一马当先()三国演义成语谜参考选项:A掠人之美B嫁祸于人C胜之不武D相形失色E鼎足之势F有备无患G君子之交H先声夺人I红颜薄命J草木皆兵1()见木像魏都督丧胆2()刘先主遗诏托孤儿3...
起小儿,总听哥哥姐姐们说起中出行名著作《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怎奈当初年龄尚小,歪着个脑袋瓜子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劲地跟我诠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达小学2膢昙秥时,终于把这本我怀念已久的书勉牵强凑合强读完。可是—个刚进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了解到书中的涵义呢?到达如今,我才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魏蜀吴时期,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
《三国演义》选段两种译本的对比赏析一引言原文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其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开篇。《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如: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2、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3、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4、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5、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6、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曹操形象之比较摘要:《三国志》着力描写曹操的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表现曹操的旷世奇功和济世之才。而《三国演义》却毫无忌讳曹操特点,将曹操塑造称一个放纵不拘、奸诈无信、自私残忍的反面人物。两者皆事出有因。关键词:《三国志》;《三国演义》;古代文学;曹操形象汉末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以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实行抑制豪强兼并、大兴屯田、唯才是用等一系列进步政策,统一了...
《三国演义》人物之诸葛亮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诸葛连弩、八阵图、孔明锁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分析摘要: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足智多谋和骁勇善战等性格特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特点在有些人看来不够真实,使他的形象显得苍白无力。本文将就这些内容做一些分析评述。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明君《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古典小说,对于刘备形象在艺术创造上的成败得失,...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上)大连大学高日晖诸葛亮的才智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忠诚、义气,勇敢...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1、贾诩曰:“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操军虽败,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夫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车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2、沮授曰:“我军虽众,而勇猛不及彼军;彼军虽精,而粮草不如我军。彼军无粮,利在急战;我军有粮,宜且缓守。若能旷以日月,则彼军不战自败矣。”3、郭嘉进曰:“袁氏废长立幼...
《三国演义》篇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赞叹刘备诗: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伤人饿虎缚体宽,董卓丁原血未干。玄德既知能啖父,争如留取害曹瞒?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束兵秣马去匆匆,心念天言衣带中...
《三国演义》中的对联内容提要:本文将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三国演义》中的对联按故事情节(塑造主要的典型人物的主联和论人、叙事、抒怀、明理的辅联)、简洁刻画(外貌、内质,动作、环境)和篇章结构(回目、回尾、回中)分类,分别论述了这些对联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中华对联这一艺术瑰宝,萌芽于先秦,问世于唐代,繁荣于明清;而中国古典小说,历经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小说几个阶段。宋元话本中...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看法纷纭错杂、毁誉不一。毁者把他说成白脸的奸臣、专门玩弄权术的小人、“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的极端利己者;誉者则目之为命世英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关史书记载,既善恶错出,又真假难辨。其实,曹魏政权是曹操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自己苦心经营出来的。当时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汉朝还有什么可供曹操篡夺的呢?曹操确...
《三国演义》之36计故事情节概要第一计瞒天过海: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实例: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庞德,这些战绩使他愈发骄傲轻敌。东吴的年轻将领陆逊利用了这一点。他备礼呈书给关羽,口气极为谦恭,这使得原就轻视陆逊的关羽放松了警惕,不复有江东之忧,他撤走了荆州的大半兵马去攻打樊城。结果吕蒙乘机而入,偷袭成功,兵不血刃就占领了荆州。第二计围魏救赵: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
《三国演义》阅读与赏析训练一、选择题:1、下面哪个故事不是三国故事()A、赤壁大战B、草船借箭C、三顾茅庐D、负荆请罪2、下列回目出自《三国演义》的有()A.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B.斩蔡阳兄弟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C.卜周易管辂知机讨汉贼五臣死节D.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E.村姥姥是信口开合情哥哥偏寻根究底F.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3下面选项错误的一项是()A曹操发矫诏书讨伐董卓...
《三国演义》阅读检测卷(1)(建议打印下来做)姓名得分一、填空题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___________》的开篇词,这本名著共有回,总共描写了个人物。作者是()朝的()。2、桃园三结义是哪三位?()、()、()。3、“卧龙先生”是指谁?()请你写出小说中有关他的两个故事的名称:、。4、“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美髯公”是指谁...
《三国演义》与巴蜀文化沈伯俊我曾经多次说过,在中国小说史上,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拥有六个“第一”,其中一项是:“论对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它无疑也是第一。”是的,《三国演义》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而在广阔的中华大地的诸多区域中,《三国演义》与巴蜀的关系又特别密切。这里拈出三个问题,略加论述。一、《三国志》与《三国演义》要说《三国演义》与巴蜀的关系,首先就应该说到巴蜀古代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