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内容提要】20世纪以来,关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曹操形象的审美认识价值、“为曹操翻案”,以及《三国演义》的不同版本中曹操形象的差异等;近20年来,研究者则主要运用新的理论视角来透视、解读曹操形象,这有效地拓展了曹操形象研究的审美空间。不过,回顾百年来的曹操形象研究,虽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也由此引发了一...
读《三国演义》有感:一边正史,一边商业(一)有一句俗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我在大学时代,偏爱《三国演义》,前前后后读了十多遍。可以下一个断语,我这辈子,一本书被读这么多遍是再不可能了。那一段的印象是如此之深,重新拿起这本书,隔着的十多载人生时光,迅即被穿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三国演义》就像那明月,虽然人生代代无穷已,但一本好书永流传。大学时代看三国,...
文以观史武以争胜——《三国演义》中的谋略智慧冯立鳌空城计资料图片三英战吕布资料图片《三国演义》以历史题材为外壳,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内容;它以社会争胜为主线,将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磨砺成一部争胜方法的集成;它在社会的动态活动中折射出恒定的谋略方法,展现了跨越时空的中国思维智慧。以历史为载体的文化积淀《三国演义》的叙事,从公元180年汉灵帝时的黄巾起义开始,到280年晋朝灭吴结束,历时约一百年。它...
《三国演义》:问天下谁是英雄潘知常(本文系根据演讲南京大学教授潘知常的新著《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中的第一讲,该书已经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大家好!今天开始讲《三国演义》。说到《三国演义》,大家一定很熟悉。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就更需要先讲几句题外的话。记得我有一次到南京图书馆去做报告,讲的也是《三国演义》。我一上去看到那么大的报告厅里面竟然人满为患,当时我就说:“看...
《三国演义》重要内容梳理【“三国”简介】1.“曹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官渡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不久在赤壁大败,形成鼎力之势。曹丕在曹操死后逼汉献帝禅位,建立魏国。曹丕、曹睿继位,司马懿逐渐得势,并在高平陵政变中击杀大将军曹爽。司马懿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废曹芳,杀曹髦,后曹芳禅位于司马炎,曹魏亡国。2.“蜀汉”:皇叔刘备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夺取荆州和益州。不久关羽被孙权杀死...
三国演义1-92回内容梗概+题目集锦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内容梗概】主线情节——桃园三结义①为镇压黄巾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募义兵②刘关张不期而遇,三人均有为国出力之心③张飞提议,三人在张飞庄后院桃园结为异姓兄弟(注意:刘关张三人外貌描写)次要情节——介绍曹操①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②桥玄、何颙、许劭等名士都认为曹操为非常之人③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惩戒不避豪贵...
关于《三国演义》第一回译文的分析和鉴赏摘要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和鉴赏了《三国演义》第一回的译文。首先文章进行了原文和译文的结构变化比较;其次阐述了关于译文中的增译和省译现象;再次文章探讨了关于译文中对诗的翻译的鉴赏;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字格、四字格的翻译;第五部分介绍了有关原文中同一词的不同的翻译表现;最后,文章列举了部分译文中出现的创造性译文佳作。关键词:《三国演义》第一回;翻译鉴赏一、引言翻译是...
《三国演义》重点情节梳理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1、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2、张飞鞭打督邮:刘备讨伐黄巾有...
《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物形象分析之我见撰写者:时常青每当人们在银屏上一览《三国演义》的剧情,无不为那金戈铁马、惊天动地的气势和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主题曲所折服、所吸引。情节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魏主——曹操;与曹操鼎足而立自称“以宽、以仁、以忠”的蜀汉之君——刘备,还有那貌为“羽扇纶巾”胸有文韬武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以及威镇四海、勇于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关之长...
《三国演义》中刘备道德问题的深层思考政治斗争中道德的艰难守护——刘备道德问题的深层思考重读《三国演义》,感到刘备的道德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三国人物中,曹操是个最不道德的典型,他是知道德而不道德;孙权亦无多少道德可言,做事情很少有“利”与“义”的权衡;而刘备不同。刘备谈不上有多大的才能,他创立蜀汉基业,是以“人和”为本,靠的是道德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当然,“皇权”这顶帽子帮了他的忙,但是当初刘姓皇...
文学名著之《三国演义》——东吴篇孙坚东吴,字文台。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曾参与讨伐黄巾军与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1、孙坚文武双全,有讨黄巾之勇,请举例一事体现其智?(第2回)他17岁那年,随其父一起乘船去钱塘,途中,正碰上海贼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孙坚提刀,大声吆喝,左右指挥,装...
文学名著之《三国演义》——曹魏篇曹魏——一代奸雄形象: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性格:A①欺君罔上——许田打围(为观察大臣动静,曹操邀天子“许都围猎”,群臣将校向汉献帝齐呼万岁,他竟“遮于天子之前迎而受之”)②窃国谋逆——“衣带诏”泄漏后,连5个月身孕的董贵妃也不放过。伏后、付完“为国捐躯”,耿纪等“五臣死节”。③玩弄权术——“梦中好杀人”当耍弄权术被杨修识破后,曹操借故杀了杨修。④残暴不仁——杀吕伯...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
《三国演义》批判——权谋、权术与人性刘再复《书屋》2010年第6期如果说《水浒传》是中国的一扇地狱之门,那么,《三国演义》是更深刻、更险恶的地狱之门。最黑暗的地狱在哪里?最黑暗的地狱不在牢房里,不在战场里,而在人心中。《三国演义》显露的正是最黑暗的人心,它是中国人心全面变质的集中信号。也就是说,以《山海经》为标志的中国童年时代那种单纯的人心,发展到《三国演义》已全面变质变态,彻底地伪形化。《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章回体式故事梗概●第九回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李儒让董卓把貂婵赐与吕布,收买其心。卓告貂婵,婵哭诉不去。李儒叹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董卓领貂婵去眉坞,王允与吕布计议杀卓,派李肃假传天子诏要禅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杀。蔡邕哭董卓,王允将他下狱缢死。李?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从谋士贾诩计聚陕人反之,败吕布,围长安,杀王允,欲杀献帝谋大事。●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报父仇曹操...
摘要《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三国演义》作品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汉末大分裂时代的苦难和明君仁政的愿望。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
《三国演义》读书交流会六(2)1、诗歌欣赏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首词是明代著名诗人杨慎所写,也是《三国演义》的开卷词。2、简介《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小说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塑造了近200...
内容提要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很多人认可许邵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仅展现了奸诈、狠毒的一面更向我们展现了他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些英雄形象非常鲜明。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作以简单探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探析曹操,是家...
《三国演义》120回简答题梳理《三国演义》1——20回简答题梳理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1、请简述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汉朝末年,黄巾倡乱,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榜至涿县,为刘备所见,叹息之余,偶遇屠户张飞,张飞见刘备出生不俗,便约其至村店饮酒,期间又遇因杀恶霸而逃难的关羽,三人志趣相投,次日便于桃园处结义,相约共谋大事(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