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满江红》教学设计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翻译全诗。3、赏析诗词,把握该诗的主旨。【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赏析诗词及“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教法学法...
201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单元课题临江仙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引导深入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2、互证法:在互证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文章的背诵和理解程度,并为后面深入探讨积累材料。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相关资料,对本文的写作...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页导入一历史沧桑,在沧桑中又透出几许人生空幻的色彩。无论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英雄霸主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那白发渔樵才是亘古悠长的。走,但唯有青山与夕阳是不会改变,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世外高人那份旷达与超脱正是出于固守那份宁静与淡泊。杯把酒的谈笑间,对历史与人生的大彻大悟的理解。叹世、怀古是散曲的流行题材,其中也有许多...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教学预测、板书设计等。一、说教材首先请大家一起跟我走进教。《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八年级上册苏轼词二首中的一首,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苏轼,才华横溢,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苏轼因对宰相王安石变法政...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2、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教学难点: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学情分析: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解律诗特点,初步把握律诗基本常识。2、认真看注解,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能在诵读中较准确地把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的名句及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难点:...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过零丁洋》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我的教学。读零丁——说零丁——解零丁——写零丁教学目标:结合“零丁”一词读诗文、探主旨、写感悟。教学重点:结合“零丁”一词了解诗意及主旨。教学难点:结合“零丁”一词写形象。教学过程:引子:课前与学生交流“零丁”一词的意义及联想。预设:教师总结“零丁”多指人的心情或处境。老师惊喜于49中同学丰富的词汇量。现在...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3.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体会《谈读书》语言简练优美的特点及作用。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同伴互助,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同时,以“好书推荐”“质疑大师”等活动方式进行,能...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定风波》是吉林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规划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篇作品。第四章内容包括宋词、散文和元曲。宋代是一个重文轻武的历史时期,加之宋代微弱的国势,文人忧患意识极其深厚,本章所节选的内容多属于宋代爱国词人的代表作品。...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因《定风波》篇幅短小,为加大课堂容量,除学习这首词外,教者还选取了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老师选教篇目。另外设置“整体评价”环节,基于如下原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2.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画面美”,品味苏词的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词的学习...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朝天子咏喇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2、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表面是吟《朝天子》这首散曲选自《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咏喇叭...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学习目标: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左传》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讲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1...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4.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朗...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不求甚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知道“不求甚解”这个词了,当时我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教学流程:一、导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
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章节(课题)名称短文两篇之不求甚解学时总课时学教知识技能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目标感情态价度与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值观生学征特分析项目内容解决措施采用的论证方法。教学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重点“不求甚解”学教“好读书”和认有什么关系;难点识本文先驳后立的论证层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时总第二次备课《别云间》教学研究案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1.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23.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赏析这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别云间》是作者于秋...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导学案精彩开篇词在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有很多,像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等,都在中国战争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究竟是什么?孟子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