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6期第27卷(总第122期)No.6t2002GeneralNo.122Vol.27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从Dasein译介方式的戴月华(浙江师范大学法政经济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摘要:就国内学术界对海徳格尔童要术语“Dasein”的多种译介方式这一现拿,从哲学诠释学视吁作一论述,说明各种译介方式是译者对“Dasein的不同诠释方式,透出了海氏作品《存在与时间》在理解上的丰富性,从而...
考夫曼诠释学路径探究摘要概念法学曾作为盛行一时的思维模式,由于它本身的问题已经退出了法学方法论的主流,然而“我们已经埋葬了概念法学,但是它仍然从坟墓里统治着我们”。当今欧陆占主流的方法论仍然是在概念法学基础上的修正而已,因此不可避免带有概念法学封闭概念体系的弊端;而考夫曼教授以诠释学为视角提出的以类型为基础、类推为核心、事物本质作为关联的“开放观点的集合论点式体系”彻底纠正了概念法学思维模式,解决了...
方法论的危机与哲学诠释学_潘德荣诠释学与哲学方法论(笔谈)方法论的危机与哲学诠释学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潘德荣对于现代西方诠释学,前苏联理论界早就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对它采取了一种排斥的态度。如施莱特尔认为:诠释学并非是资产阶级内部的进步与保守或反动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对社会进步向资产阶级世界挑战的回答”①。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诠释学才被引入中国学术界,一些学者开始了建构马克思主义诠释学...
新世纪以来我国学界的诠释学诉求[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中国学者基于对现代中国学术的反思,提出了“回归中国”和“回归古典”的诠释学诉求,以突破一直流行的“以中解西”和“以今解古”的诠释模式。这些诠释学诉求表明,“中国诠释学”研究实是现代中国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当务之急。[关键词]诠释学诉求;诠释学反思;中国诠释学;现代中国学术;诠释之道[]B014[文献标识码]A[]1008―1763(2015)05―0012―05尽管“中国...
诠释学理解观之于翻译批评的方法论价值摘要:翻译过程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充满歧义性的过程,而“表达”是译者将自己对原文文本内涵的理解与作者意图、文本字面意义、翻译行为的价值进行权衡的结果,反映了译者的“理解观”。翻译批评者需深入“表达”背后,检视译者的“理解”,因而批评者关于“何为理解”和“如何理解”的认知,对于其批评方法和结论起着决定性作用。诠释学在其衍变和发展过程中,围绕作者...
“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中山大学哲学系陈立胜王陽明“四句教”有懸題”Z稱,乃明朝思想史Z—大公案,四句Z屮,尤以首句“無善無惡是心Z慵”,而致釋者聚訟紛紜。由此而起種種學術辯難競艮達數世紀Z久。有積極的張揚者如王龍溪,有謹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級,有否認者如劉宗周、黃宗羲師徒,2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Z、顔元、張烈Z流。3木文擬處理的圍繞四句教所發生三次辯難事件皆處在16批紀屮的三個時間段內。依時間先...
胡伟希:“格义”与“会通”:论严复的诠释学作者:胡伟希来源:《学术月刊》点击:777时间:2004-9-16编辑:zhida【作者简介】胡伟希,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内容提要】本文以严复对西方近代学术文化的介绍和诠释为例,指出不同文化传统的相互理解与诠释包括“格义”与“会通”两个环节。“格义”以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为指向,强调诠释者的主体性与本土文化意识;“会通”则重在新意的产生和创造,要求超越诠释者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