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清末”的相关文档,共52条
  • 清末的学前教育

    清末的学前教育作者:石玉娇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4期【摘要】目前,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到国家层面颁布的各种政策法律文献,小至每个家庭中爸爸妈妈所关注的胎教和早期教育,都体现出了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篇论文将从迈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第一步的清代来探讨一下清代的学前教育,通过探讨清代的学前教育来为我国现在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本文将从清末发展学前教育的动因,清...

    15.5 KB
  • 清末翰林蔡元培与辛亥革命

    清末翰林蔡元培与辛亥革命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毕生提倡教育救国、科学救国,为中国的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多年以来,上海希尔顿酒店门前的马路上车来车往,人流熙攘。在华山路和常熟路的路口,有一座蔡元培半身雕塑,雕塑上刻着毛泽东的题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在内地的最后一处居所,就在华山路303弄的老住宅区里。一楼可以...

    26.87 KB
  • 浅议清末四川文化对郭沫若的影响

    浅议清末四川文化对郭沫若的影响【摘要】清末的四川,随着资本主义的渗入,西学思潮不断传入,与四川地方“蜀学”的传统相互交融,共同熔铸了清末时期弘扬传统、提倡新学的四川文化。加上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深受当时的四川文化影响,可以说四川的自然环境与文化传统孕育并且成就了郭沫若。【关键词】清末;四川文化;郭沫若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259-021892年11月16日,郭沫若...

    26.6 KB
  • 旧权威的衰亡_清末新政改革的瓶颈

    旧权威的衰亡_清末新政改革的瓶颈[收稿日期]2005-12-23[作者简介]杨冬磊(11010-)男,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旧权威的衰亡———清末新政改革的瓶颈杨冬磊(华东理工大学文化艺术学院,上海20037)[摘要]20世纪初的中国,伴随着义和团起义和八国联军战争的爆发,业已拙态百出的清王朝,面临着因外忧、内患而带来的空前的权威危机。为了挽救其权威的不断衰亡,清廷毅然采取了包括:整顿吏治,调整机构;整顿军队,编练...

    15.09 KB
  • 现代舆论控制与清末湖南社会变革

    现代舆论控制与清末湖南社会变革摘要:较之传统舆论,清末以报刊为媒介的舆论更多地加入了现代元素,所控制的地域范围增大、人数增加,极大地推动了湖南社会变革。同时,作为一种控制民众思想的手段,舆论形成的过程即是对舆论激烈争夺的过程,随着清末湖南舆论控制力量的增加,统治者也逐渐加强了对舆论的控制。关键词:舆论;社会控制;湖南;晚清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2-0116-05舆论是相当...

    46 KB
  • 文以载政清末民初的新名词论述

    “文以载政”:清末民初的“新名词”论述RepresentingPoliticalRealitythroughArticle[DiscourseonNewTermsz/inLateQingDynastyandEarlyRepublicofChina作者:张仲民作者简介:张仲民,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外现代化中心教授,兼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200433原文出处:《学术月刊》(沪)2018年第20182期第161-171页内容提要:辛丑以后,中国的留外学生日多,翻译、出版事业大盛,遂导致来自其中的新名词成为一种舍...

    87.5 KB
  • 清末社会崩溃的征兆道德被法律驱逐礼法与国法背离

    清末社会崩溃的征兆:道德被法律驱逐礼法与国法背离梁治平2011年07月20H09:19来源:《东方早报》当道德被逐岀法律、礼俗与国法全面背离之际,包括性道德在内的所谓“礼防”的松弛不啻是社会崩解的征兆。事实上,清末的社会确实是在一系列历史震荡Z中分崩离析,不复存在。而且,在此震荡中瓦解的不只是政治的社会,也是社会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在领事裁判权之外,法理派与礼教派激辩的另一论题是法律与道德之关系。劳乃宣云:“...

    28 KB
  • 清末民初庙产兴学及吉林近代教育

    清末民初庙产兴学及吉林近代教育摘要:清末民初吉林近代教育蓬勃发展,尤以新政时期为盛。这一时期,清政府提出庙产兴学的政策,虽然对吉林地区教育的影响远不及中原和东南沿海,但是此政策的实施对吉林社会的移风易俗和近代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深远意义。以吉林为例从庙产兴学的缘起,吉林地区对该政策的执行等方面入手,旨在剖析庙产兴学对吉林近代教育影响。关键词:清末民初;庙产兴学;吉林近代教育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

    27 KB
  • 清末民初回族新闻界国民外交考察

    清末民初回族新闻界国民外交考察摘要:在清末民初的国民外交运动中,新闻界不断努力拓展渠道。1908年第一份回族报刊《醒回篇》的创办便处于国民外交的背景下,成立于日本东京的留东清真教育会是报刊的依托团体。社会团体在回族报刊从产生到辉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民族危难之际,成为回族新闻界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依托,也是开展国民外交的重要策源地和活动中心。关键词:《醒回篇》;《月华》;回族新闻界;国民外交中图分类号:K...

    53.5 KB
  • 中国法制史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的变化

    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第一节清末法制变革概况一、变法的社会背景二、法律变革的基本情况清末最后十年变法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进行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宪政活动,炮制出《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等宪法文件。其二,初步改革法律旧制,如删除律内重法、取消满汉差异,颁行《大清现行刑律》等。其三,制定新律。四,改革司法体制,初步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

    22.82 KB
  • 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

    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中华民国政府将清末新政称为“遮羞变法”,足以证明有许多人由于意识形态的束缚认为清末新政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然而我认为清末新政对促进中国近代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并签订了《辛丑和约》,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了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

    14.93 KB
  • 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2

    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化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都存在着改革,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在改革中得以前进、得以发展的,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这种改革在中国封建时代常被称为“变法”、“新政”。1900年八国联军打到了北京,中华民族接受了来自外部世界的最残酷的挑战,最高统治者们终于被迫走上了改革之路。无论新政多么被动,其改革都反映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扼杀戊戌变法的刽子手,在无可奈何中变成了维新运动...

    30.5 KB
  • 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以中国刑事诉讼制近代化为视角

    尤志安著:《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以中国刑事诉讼制度近代化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P99三、《刑事诉讼律草案》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一)《刑事诉讼律草案》的制定与基本内容《刑事民事诉讼法》既未颁行,而《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又过于简略,不足以资适用,关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实有编P100订正式法典之需要。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自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开馆办事后,以该馆有起草民...

    36 KB
  • 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以中国刑事诉讼制近代化为视角(同名26418)

    尤志安著:《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研究——以中国刑事诉讼制度近代化为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P99三、《刑事诉讼律草案》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一)《刑事诉讼律草案》的制定与基本内容《刑事民事诉讼法》既未颁行,而《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又过于简略,不足以资适用,关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实有编P100订正式法典之需要。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自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开馆办事后,以该馆有起草民...

    35.5 KB
  • 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论文

    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论文摘要:清末政府在变法修律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司法体制的改革,通过法律移植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的法律制度,仿照西方国家三权分立原则建立了近代司法机构组织,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诉讼原则和规则制度。清末刑事司法制度改革是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开端。然而由于封建专制主义政体的历史局限性其失败是必然的,但这次法制改革对我国当前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通过对清末刑事司法改革的研...

    24 KB
  • 清末民初革命人格与国民人格研究论文

    清末民初革命人格与国民人格研究论文[摘要]清末民初,革命派中的刘师培与陈独秀围绕革命与建设,鞭挞清而不和、和而不清、人格堕落等畸形人格,痛斥民国廉耻道丧,正义消亡。欲塑造革命理想人格,刘主张以中矫偏,使人人具个人之资格,积极人世但不媚世、崇尚自强不息和尚武精神并献身国家。而在新型国民人格中,陈提倡在理论上清算三纲之说与忠孝节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有独立自治之精神品格,不可逃遁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

    32 KB
  • 从书文揭帖看清末反洋教

    从书文揭帖看清末反洋教[摘要]基督教登陆中国,是一种对中国的宗教传播与文化渗透。晚清特有的历史背景使得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障碍重重。作为外来文化,基督教同历史上的佛教、伊斯兰教的本土化一样,也要经过一个磨合、渗透与融合的渐进过程。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之举,把中国人的怒火迁延到了意识形态领域,导致教案迭连发生。本文试图从反洋教书文揭帖来解读近代中国的反洋教。[关键词]书文揭帖;反洋教[]B911[文献标...

    27.49 KB
  • 清末刑法变革研究论文

    清末刑法变革研究论文刑法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一种社会治理的方法,是随着犯罪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公法发达的国度,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中,刑法更具有重要的作用考察刑法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刑法从繁荣到统一,再到固定、僵化,到清末才出现了一次大的变革,而这次变革又开始了中国刑法的现代化。这次变革使我们思考:刑法的基础是什么,清末变革的基础又是什么,清末变革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23.5 KB
  •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研究论文

    清末票号盛极而衰研究论文一、票号自身的弊端是票号在清末盛极而衰的内因在内部组织上,一个严密控制的组织,必然导致自闭,而这种自闭将给它带来灾难。例如,最初制定三年不准回家的规定,是受交通条件限制的无奈之举。可是,后来火车、轮船方便了,票号总部不顾各地员工的苦苦请求,仍然固守这一陈规,导致人才大量流失。为了实施有力的控制,票号等级森严。票号里70%的职工地位低下,他们在学徒期间只有饭吃,没有工资,劳动强...

    19.5 KB
  •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

    清末的国粹主义思潮研究论文在清末政局动荡不安、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出现了一股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社会思潮。1905年“国学保存会”的成立以及《国粹学报》创刊是这股国粹主义思潮出现的标志。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他们大多是国学根底较深的革命党人,其中章太炎、邓实、刘师培为国粹主义思潮的举旗人。国粹派认为,“国粹”是“我们汉种的历史”,包...

    22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