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女子留日起因研究论文[摘要]甲午战后,随着留学救国思潮的兴起,中国人纷纷到日本寻医问药,掀起了晚清留学日本的高潮,一批又一批满怀救国抱负的中国人东渡日本,当时留日的人数之多是相当惊人的,最多时竟达八千左右,费正清曾这样概括:“在20世纪的最初10年中,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的活动很可能是到目前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而在这大批留日学生当中,女子留学大为引人注目女子留学日本有其特定的...
中国立宪主义起点对清末君主立宪主义1个省察(1)[内容提要]清末的君主立宪运动,虽然被辛亥革命所切断,但它既是中国君主立宪主义的终点,也是中国整个立宪主义的起点。这场运动,其实可分析出“自上而下的立宪运动”和“自下而上的立宪运动”两条线索,其背后所依据的是两种颇不相同的立宪理论,但在民族危亡的严峻情势之下,在政治文化的传统语境之中,二者之间却有着一种共同的逻辑,而这其实又在迄今为止我国立...
蘇置搠有关删Big2017-08-3008:42:08理论导刊2017年8期刘树友++吴玉玲摘要:清末民国时期,基于迁出地、迁入地的实情及组织者的有力推动,出现了山东移民大规模迁徙关中的现象。移民迁出地以山东长山县为中心,波及周边数卜县,迁入地主耍集中在关中东部的临潼、三原、富平等九县区。移民大致分南北两线入陕,迁徙过程充满艰难和辛酸。移民在关中多以同一原籍地聚集成村,形成为数众多的山东庄。在时局动荡、战乱不...
---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第31卷第4期2011年7月---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浅析清末美日两国在华合作关系王彦有(大庆师范学院图书馆,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清末,类日在华合作关系畏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两国在中国存在许多共同利益和相似的立场。为了对抗其他不合作的在华列强•美日两国联手...
清末民初中国职业教育转型探究摘要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办厂,新的生产方式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建立与新式商业的发展,洋务运动兴起。兴办实业学校、实业教育的思潮涌起,职业教育开始了由传统向近代的演变。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的转型以移植为主要特征,转型速度缓慢。关键词清末民初;职业教育;实业学堂;转型中图分类号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
清末四川“教育新政”与川边藏区的实业教育李绍先?周杰川边藏区属于藏区三大区域中的康区,清末称为川边或川滇边,是一个地理概念,主要指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藏族迪庆自治州与西藏昌都地区以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由于历史原因,川边藏区历史上长期处于“土司”势力的割据状态,且疏于开发经营。甲午重庆开埠,列强势力渗入四川。面对危机,川中有识之士迅即掀起了学习西方热潮以救亡图存。此时的川边藏...
积分都是垃圾撒旦发生发大水范德萨发撒旦关于清末宪政语境中“司法独立”的内涵阐释下宪政神话下的“司法专官论”以自身特性极大地影响当时司法独立制度的架构以及其后的运作,而它与“制度崇拜”的司法独立相比较,表现出以下显著不同的态度与特点。1.具有强烈的问题针对性,不是空泛地谈论救亡。“制度崇拜”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误读”,急切的心态是其特征之一。在急切心态下清末官员强烈地感受到救亡的紧迫性,如同“热锅上...
清末立宪——宪政改革西风东渐的早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清末立宪的背景和原因,认为清末立宪不仅源于百日维新的立宪意识,也和当时日俄战争的结果分不开。同时,在综合评述了五大臣出洋考察的所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后,论述了在满清的最后几年清廷为宪政改革所做出的努力。关键词:立宪、宪政改革、五大臣出洋一.清末立宪的原因和历史背景晚清立宪论滥觞于“百日维新”之时,实始于康有为。康在深入研究了法国大革命及其动因之后...
清末民初名人的心底与色相(2011-11-0611:56:02)一生好为帝王师的王闿运,性情疏阔,似六朝人物。晚年宠爱家中一周姓婢妇,带着她周历天下。曾过湖北,突然拜访湖北将军段芝贵,一见面便对周妪说:“你不是想看大少爷么?这个便是了。”湖南巡抚陆元鼎曾来拜访他,他辞而不见,陆离去半日他却租船连追百余里回拜。有人问他何故如此,他说:开始不见,因为不敢当,后来远追,以表敬意。王闿运自称有帝王之姿,其日记叙述多用朝廷...
清末民初的七大武林高手董海川(1797~1882),河北省文安县米家坞人,幼年喜学各家拳术。一次,在桃花山上见一年幼和尚不断向树击掌,并盘树绕行,董自恃勇武上前和小和尚交手结果大败。于是他请见老和尚,虚心求教,历经几个寒暑,尽得其艺。临别时师傅叮嘱:技艺已有成就,切忌少年气盛惹是生非。董应诺。然而回家之后偶与人争,以致出手伤人,官方缉拿甚紧,董遂净身为太监,隐于京师肃王府中,做了一名司菜太监。一日,太...
重温历史: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与“四大寇”[转帖]----------------------------------------------------------------------------------------------来源于:中山日报2007年3月18日第4444期B1版清末广东文坛四大金刚在清朝末年,孙中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与同乡杨鹤龄、江门外海人陈少白、顺德杏坛人尢列志同道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被时人称为“四大寇”。这是稍为熟悉孙中山和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的事。但是,在清末...
浅谈清末民初民事习惯法律地位的变革摘要:清末民初社会剧变,西方法律文化随着西学东渐这股潮流汹涌流向中国,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强烈冲击。清末清政府迫于形势,在新政改革中开展司法改革,中国法律思想的近代化由此发轫,民事习惯也开始了其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在中国的进程,民初通过政府和司法部门的立法,发布了习惯成立四要件,明确了民事习惯的法律地位,民事习惯被大量引进国家法中。这些变革不仅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
关于清末民初思想史研究的思考谁是维新派?谁是立宪派?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和知识普及中,这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从历史教材到大多数戊戌维新的研究成果、工具书,都有一个常识性的概念,即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这个概念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维新派即康、梁一派。和维新派一样,立宪派在近代史读物和人们的常识中,亦专指梁启超一派包括张謇、郑孝胥、汤寿潜等社会上层士绅、绅商、名流所谓“革命派与立宪派的...
从“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的现象看清末民初小说理论建设论文关键词:文体小说现小说批评论文摘要:“以西倒律我国小说”是清末民初我国小说界的一种流行的小说批评观念与方法.它是用西方的标准来评价和界定我国小说,这不但反映出一个转型的时代的独特的小说观,而且让我们对透视小说批评如何在学理与实践、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试图解析这一现象发生的必然性。试图阐明由当时...
清末重臣李鸿章曾说过他所处的中国正经历着“三千年来从未有之大变局”。其实从李鸿章的时代到今天,又过百余年,其间我们这个国家所经历的以上帝的名义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30年的洋务运动/同治中兴,到日后的甲午海战,大革命,新文化运动,军阀乱战,抗日,共产中国的建立,大鸣大放,反右,大跃进,文革,以致到不久以前的邓小平重开国门。这么多纷繁的事情,那件事我们三千年来所遇到过的?所以在我看来,中国...
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趋向述评2011-04-1918:07:14李明伟【英文标题】AReviewontheUrbanTrendduringLateQingandEarlyRepublicanChina【作者简介】李明伟,北京行政学院历史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北京100044)【内容提要】清末民初,中国一批沿海沿江城市出现近代城市化的高潮,城市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文章从城市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结构变迁等方面,对该时期中国城市化趋向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清末以后城市同乡组织形态的现代化--以宁波旅沪同乡组织为中心自明代出现以会馆(后来亦有称公所的)为形式的城市同乡组织之后,到清代已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传统的城市同乡组织几百年保持不变,直到清末民初,随着城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移民数量的增加和移民素质的改变,才开始发生变化。现代性的同乡会逐渐发展起来,并影响了传统同乡会馆和公所的组织性质向着现代组织的方向转化。特别是旅居上海的宁波...
清末城市自治思想及其对近代城市发展的影响开放基层政权、实行地方自治是清末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也是清政府筹备立宪的重要举措。考察当时的舆论倾向以及自治活动的实施,可以发现侧重城市推行地方自治的明确轨迹。思想界更是依据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经验,将城市自治视为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根基所在,积极要求推进城市自治,改革城市政治。作为寻求社会政治改良的方案,城市自治思想还与20世纪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