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穆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重建的国学大师。钱穆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文化的发生论维度、文化的时空维度、文化的个性维度、文化的包容性维度、文化的生命力维度、史学维度等论证了中国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得出了“中国文化最优论”的结论。在当前的“国学热潮”中,重拾国学大师钱穆的精神财富无疑是必要的。钱穆的这些思想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关...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中国古代朝朝代代变换更迭,在朝代的变更中,在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中,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法律制度随着频繁变革。我们知道,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几个朝代,是研究中国历代政治所应着重的几大朝代。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钱穆老先生就从这几大朝代的政府组织、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出发,对其得失...
梁启超、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特点及研究综述刘文娟摘要:梁启超、钱穆分别撰有学术史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基于不同层面对清代学术发展史进行了宏观的概括与细致的分析。两部著作在差异性基础上,表现出经世致用思想、高尚品德气节、创新理念推崇,呈现出宏观建构、考镜源流、实事求是、严谨缜密等特点。当今学术界对两部著作所渗透的撰述理念、体例差异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其共通之处没有充...
解构历史书写的一种尝试一一以钱穆“士人政府〃为例•2014年11月28日15:16来源:《史学史研究》2014年第3期作者:张耕华【摘要】《秦汉史》和《国史大纲》是钱穆的两部重要史著,但两书对西汉政制的解读全然不同。解构两书不同的历史书写,尤其是对比其对史料、史事的选择、解读的差异,可以考察钱氏治史风格的变化,也有助于理解历史书写的本质特征。【关键词】钱穆;士人政府;历史书写[中图分类号]K092[文献标识...
读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导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讲稿集,分析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短短的160多页,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地方与政府的关系、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制等做了概况和比较,精准地指出陈利害得失,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书。近日,我认真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读后给我很大的启发与感悟。钱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从古至今讲述了汉、唐、宋明...
郭宋立:从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开始——读钱穆先生《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郭宋立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开篇第一句话是:“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在我看来,此“知”不只是“知史实”,更是“知如何判史实”,即如先生所说的“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我读《...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1-4《尚书》今天第一讲是《尚书》。《尚书》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史学名著,而且也可说是中国第一部古书,中国还没有比《尚书》更古的书留到现在。中国古代,有两部古书,有韵的称《诗》,没有韵的称《书》。“尚”者,远古、上古之意,《尚书》就是一部上古的散文集。孔子以诗书教弟子。孔于以前,春秋时代,贤大大多读《诗》。《书》,在《左传》上可看到。孔子以后,像墨于。孟、苟池都读《...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严格言之,可谓中国自古无宗教。佛教传入,其事在后。故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教育所占之地位及其责任,乃特别重大。任何一国家一民族,必有其自己一套教育,乃能使其民众忠于邦国,而亦能乐群相处,不相离散。中国民族绵延五千载,日以扩大繁昌,亦赖于此。最近百年来,西化东渐。新教育兴起,自小学以至大学,设科分系,其制度及其内容,莫非效法欧美。在知识技能方面,择善多师,事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