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陈晓律全球化问题自80年代开始真正成为西方学术界瞩目并研究的对象,研究的发展势头迅猛。其中涉及全球化与民族主义之间关系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的潮流:第一是从原现代化学派发展起来的观点,即认为全球化是一种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化和观念西方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主义终将成为“文明冲突”的根源;第二是以原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为基础的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置于边缘化...
全球化进程与当代民族主义王新刚(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化付出了代价。当代民族主义的勃兴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化代价的承受者所做出的必然反应。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主义浪潮反映出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中并行而又相悖的矛盾现象。关键词:全球化;国家主权;发展中国家;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
李小龙:功夫、暴力与民族主义潘天强的课程课件发布于:2010-11-2420:42李小龙:功夫、暴力与民族主义李小龙(1940-1973),原籍广东海南,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原名李振藩,英文名BruceLee。由于父亲李海泉为香港知名的粤剧和粤语片演员,李小龙不足1岁时就在港片《金门女》(1941)中上镜。6岁担纲演出影片《细佬祥》(1946),至17岁止已在10多部影片中参加演出。这一时期,李小龙还拜师学武,练就了一身咏春拳功底。香港喇沙...
亮剑,英雄主义的童话和民族主义的呓语(一)文章来源:苏拉密(孟凡贵)博客http://blog.sina.com.cn/sulami000mfg?retcode=0引言回顾30年来的文艺思潮演化是饶有趣味的。80年代,伤痕文学用铺天盖地的眼泪感召着人文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反思;但是,到了90年代,这些泪水哺育出的意识形态在带血的履带前却显出弱不禁风的尴尬;这时,“迷茫”与“荒诞”就成了人们描述世界和刻画心灵的最恰当手段;再后来,王朔又把优雅的泪水说成...
梁启超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形成内容提要:新课程尤其强调文明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角度探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在讲授中国近代史过程中,“民族”、“民族主义”这两个概念无处不在,我最初讲课时常常将其忽视,认为这么简单的概念,还用解释吗?但实际上,一直到高三复习阶段,依然有同学在与“民族”有关的问题上出现理解上的困难。比如:什么是“民族英雄”?什么是“民族资本主义”?怎么理解孙中山的“民...
专家解读曼德拉:走出神坛的民族主义圣徒曼德拉病情恶化,过去24小时情况“危急”。凤凰网连线中国社科院亚非所南非政治专家贺文萍,解读曼德拉的传奇一生。贺文萍分析,种族平等是曼德拉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无论是和南非共产党合作,还是和南非国民党合作,无论是来自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共产主义国家的援助,他都愿意接受。贺文萍指出,曼德拉的存在满足了西方社会追求政治与道德完美结合的一种圣徒心理,但不应...
关于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若干认识“从许多角度看,民族主义也许是最为成功的政治信条,它在世界的绝大多数地方对世界的变迁和重塑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使许多明确而系统的意识形态相形见绌”。(注:AndrewHeywood,PoliticalIdeologies:AnIntroduction,NewYork1992,p.136.)冷战结束前后,民族主义再度以多样化形式释放出变革世界的巨大能量,并成为影响世纪之交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当前,与国际格局转换相伴的世界性...
从一战爆发的原因看极端民族主义的危害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八个年头,但高考模式导引下的、功利化的中学历史教学使得很少的学校、老师开设过《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以外的选修模块。很有幸,我们学校刚刚毕业的高2008级完整的开设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模块开设与否,具体的历史知识本身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也并不陌生,没有多少的新意。本人在处理课程过程中,关注到了世界近代以来的战争,尤其是20世纪发生的给人...
文章来源毕业论文网www.biyelunwen.com.cn从明儒困境看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矛盾文章来源毕业论文网www.biyelunwen.com.cn进入二十一世纪,大陆本土一个日益严峻的危机,是上下内外的认同危机。为缓解这一危机,主流意识形态正在退守主义,以图重新凝聚民族的共识。相比过去的空洞教义,能退守民族主义毕竟是个值得肯定的进步。但是,民族主义也是一个有待充实的符号,它究竟应该充实以何种精神资源,方能促进而不是羁绊今日的现...
文章来源毕业论文网www.biyelunwen.com.cn从恐怖主义到民族主义文章来源毕业论文网www.biyelunwen.com.cn一、恐怖主义生成的一般规律学家阿诺德#8226;汤因比早在上个世纪就敏感地预言:第三次世界大战是恐怖主义战争。我们不清楚汤因比是根据什么作出这样的预言,但从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到今天,短短一年的时间,伊拉克军事对抗形势的演变,仿佛是在一个实验室里把恐怖主义生成的过程一览无遗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恐怖主义是一个...
1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内涵的演变摘要: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辛亥革命前,其民族主义主要是以“驱满”和“反清”为主要特征。辛亥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创建,其民族主义思想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以,“五族共和”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为主要内涵。到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其民族主义思想发生很大转折,明确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和主张,这也是他后期民族主义思想的中心或灵魂。关键字:驱...
浅谈“网络民族主义”[摘要]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在表现形式上它是一种相对偏激的民族主义,在内容上则根本上是一种爱国主义。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当今中国仍然有存在的基础。[关键词]:网络崛起爱国主义一:计算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国际先驱导报》曾撰文称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新篇章。而08年,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则在虚拟空间中完成...
俄罗斯学者:民族主义膨胀导致苏联解体2012年09月16日09:28人民网曹特金我要评论(227)[导读]这些学者说,苏联解体是民族主义膨胀的结果,这里的“民族主义”是贬义词。这些学者中有的人认为,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是加盟共和国中本民族的知识分子苏联解体至今已15年有余了。围绕导致发生这一20世纪重大事件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在这里,笔者主要想评介俄罗斯学者有关这个问题的文章和言论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并作些分析,以供读者...
摘要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从这一层面来说,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成分,但从其他层面来说,又具有不同的成分。民族主义是一种价值原点、元价值观,是一种绝对至上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式、准则,它通过其他价值观得以体现;民族精神是一种“本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属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区别特征,它直接渗到民族的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民族主义的作用具有二元性,从整个世界的视...
中国民族主义的源流与建设的民族主义毕业论文网wwbiyelunwen主义在中国有着极为深远的渊源,可以说是百代千年,绵延不绝!那种奉现代西方以“一族一国”为其基本信条的民族主义为圭臬,并因此而否认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其独特的民族主义形式存在的观点,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因为它不仅连带抹杀了现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多样性(如的和的民族主义等等),而且根本有昧於华夏民族在政治、文化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民族意识的形成...
中国民族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国家大剧院最终采用哪国设计方案:->美国,20世纪初,革命宣传的中心是:->东京、上海,同盟会的核心->民权主义,中央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西域都护府,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多选)->与叶蕃和亲,送去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在东突厥建都督...
当前中国民族主义逆流管窥(袁伟时).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在中国迅速融入国际社会之际,民族主义逆流又现高潮。这是继《中国可以说不》(1996)、《妖魔化中国的背后》(1996)、《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1999)等书出版为标志的民族主义逆流高涨后的又一次高潮。它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朝野人士的抵制,但这股逆流言辞有很强的煽动性,在少...
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认同建构——以《东方杂志》为中心考察摘要: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中华民族,认同建构第一章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开头:“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有过三次高潮,其中第三次就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次高潮始于九一八事变,在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达到顶点。这一阶段的民族主义,直接针对日本军国主义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刘大年.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
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一、国共两党具有民族主义的共性自从1922年秋中共当时的主要负责人陈独秀、李大钊等经张继等人介绍加入国民党,一直到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国共两党始终分分合合,打打谈谈。如果计算两党分合的时间段,我们会发觉,双方谈判或合作的时间,甚至比双方战争的时间还要长。[1]当然,除了二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以外,两党间纵使有过合作,相互也甚少互信,不乏大敌当前兄弟阋墙之举。...
第一章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概说第一节民族主义概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1840年以后,中国在文化领域也经受了一场重大变革,许多西方概念、名词和学术理论蜂拥而至,“民族”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古汉语中的“民”一般泛指“老百姓”,而“族”则指的是一个有机的群体,但民族一词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