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朦胧”的相关文档,共4条
  • 朦胧3月

    朦胧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响声。一轮明月被忽隐忽现的薄雾所覆盖住,散发出惨白的颜色。“沙沙!沙沙......”在月光中隐约能辨认出一个模糊的身影,在昏暗的月光中能感觉到她那紧张而又恐惧的神情。那是我,因为妈妈在我故乡时去朋友家玩,晚上了,我去找她。一阵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一些落叶发出沙沙的响声。我的内心十分的恐惧,我想:“这里这么可怕,而且我老是觉得有人跟踪我!想到这,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

    11.71 KB
  •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等。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其成员...

    1.74 MB
  •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等。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其成员...

    1.55 MB
  •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等。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留日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其成员...

    1.55 M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