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历史学”的相关文档,共97条
  • 中国大陆近代商人之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中国大陆近代商人之研究商人,是近代中国命运起伏颇大的一个社会阶层。晚清的重商主义浪潮曾让一直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地位大为提升,至民国初期俨然为民众领袖。1927年后,政党权力日渐增强.商人势力步步退落。1949年后,意识形态浓雾曾过度弥漫,私营工商业被取缔竟有二十年之久.商人作为一个重要社会阶层实际上已不复存在。直到1970年代末,商人才又重现於大陆社会,其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后来甚至有「...

    38 KB
  •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趋向——小议全球化与历史研究的多样性【历史学专业论文】

    新世纪中国的历史学发展趋向——小议全球化与历史研究的多样性【编者按】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就有关注历史学命运的学者,敲响了“史学危机”的警钟,从此,历史学向何处去,一直是萦绕在史学工作者心头的重大课题。迈入新世纪以后,历史学将如何发展,更牵动着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心。最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几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结合自己的专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刊集中发表这些卓有见地的观点,...

    18 KB
  • 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试论胡绳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摘要: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胡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中国近代史作为战斗武器,“以史论政”;同时用唯物史观观察近代中国,提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1949年以后,他推重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和著作的实践中,提出了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规范的一系列重大认识,在推动创建科学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以史论政”到科学的学科体系的...

    28.5 KB
  •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内容提要施坚雅模式包括集市体系理论和区域体系理论。该模式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近代中国市场史、城市史、人口史3个方面。客观而论,受施坚雅模式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研究在诸多方面获得了拓展。尽管施坚雅模式存在局限性,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这一模式仍是我们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可以借鉴的有效资源。关键词施坚雅模式中国近代史中国学者1964—1965年,施坚雅发表了3篇...

    66.5 KB
  • 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历史学专业论文】

    区域研究的两难抉择内容提要:区域历史的研究,是当今十分热门的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研究领域。该研究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是其他研究领域所不能比拟的。作为一名区域史研究的学者,必须始终树立学术研究的道德良知,尽可能地排除外部因素的干扰,避免陷入广告炒作式的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喧哗之中,平心静气地,较为客观地探索区域历史文化的优点、缺点以及它与中国整体历史文化、与其他...

    40.5 KB
  • 论谷川道雄的中国史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论谷川道雄的中国史研究内容提要:作为京都学派的代表人物,谷川道雄先生的治史特点在于,批判地继承战后风靡日本学界的唯物主义史观,通过严密的实证分析,对隋唐帝国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特性、中国史分期等政治社会史问题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最终建立了强调道德人格、伦理精神的共同体论,并指出共同体特性在不断地演进与升华过程中推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直到今天仍...

    58 KB
  • 列文森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列文森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一)列文森(JosephR.Levenson)[1],哈佛大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Sather”讲座教授,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研究领域最主要的学术代表之一,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才华横溢、识见深刻、风格独特,被称为“莫扎特式的历史学家”。作为美国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巨擘,他首次在西方把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提高到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时至今...

    35 KB
  • 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梁启超的中国学术史研究[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他在学术研究领域的贡献,尤其是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产生的影响力更为广泛深远,持久延绵。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梁启超在中国学术史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展示一个比较清晰、可资参考的影像,使众人能够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梁启超。[关键词]梁启超新史学中西文化一、著作概介《清代学术概论》一书重在“论”,致力于对学术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考察。《中...

    27 KB
  • 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漫谈(2) 【历史学专业论文】

    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漫谈(2)四、对材料的整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收集材料以后就要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一步。按恩格斯的说法,研究历史不但要有大量的史料,而且这些材料是要“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这就是对史料的整理分析、改造加工的工夫。如何整理分析,许多著作和文章对此都有所论述,我看最好的概括还是毛泽东《实践论》中的十六个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

    33 KB
  • 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漫谈(1) 【历史学专业论文】

    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漫谈(1)[摘要]本文是作者对如何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心得体会,谈了以下六个问题:1、培养对专业的兴趣,2、善于发现问题,3、广泛捜集和利用各种材料——解决问题的基础,4、对材料的整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5、更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6、治学“六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脚到、手到)。[关键词]历史;研究方法;发现问题;知识更新Therambleaboutthemethodsofhistory’sstudyand...

    33.5 KB
  •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年。第一部中国哲学史著作是谢无量写的。谢氏主要是文学史家,还写有一部《中国文学史》。他的哲学史内容比较简单,也没有什么特点。胡适从美国回来后,蔡元培校长请他在北大任教,讲中国哲学史。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读书时,博士论文做的是“中国逻辑史”,后来翻译成中文,叫《先秦名学史》。这部书主要研究先秦的名家和墨家。胡适到北大后,对先前的研究加以...

    16.5 KB
  •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史研究与《苏联阴谋文证汇编》【历史学专业论文】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史研究与《苏联阴谋文证汇编》《苏联阴谋文证汇编》的由来1926年“三一八”之后的3月底,李大钊带领国共两党北方领导机关迁入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旁边的旧俄兵营内,继续领导北方的革命斗争。考虑到在张作霖的白色恐怖下,这里相对安全一些。根据《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军警不得随意进入东交民巷使馆区,更不准携带武器入内的。可是,从李大钊迁入东交民巷,张作霖为破坏国共两党北方领导机关、逮...

    35 KB
  • 敦煌文献与中国历史研究 【历史学专业论文】

    敦煌文献与中国历史研究1900年旧历五月,正当八国联军攻陷大沽,进逼京津之际,中国西北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封闭了700余年的5到l1世纪的5万余件文书重见天日,成了珍贵的文物,也成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过:“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新史...

    20.5 KB
  • 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历史学专业论文】

    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最近,应英国出版社RoutledgeCurzon的邀请,我在我过去差不多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发表的文章里,挑选出一部分,准备出版一部论文集。这是一次很奇妙的经验。首先,我重新阅读我某些尘封已久的文章,他们提醒我在治学的历程中,曾经走过怎样的路,身处过什么地方,如今回想起来,有些文章让我感到快慰,有些却不然。其次,这次经验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当我自己的历史家,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

    33 KB
  •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文化史研究的复兴,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传统的文史领域,而日益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个领域曾经被长期冷落,从5O年代到80年代初,全国没有一所大学设置文化史专业课程,更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史研究机构。50年来还没有一门学科这样大落大起,它的起伏跌宕,反映了中国史学建设的曲折道路,也揭示了中国人...

    29.5 KB
  •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在我国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我国悠久的史学发展史上,思想史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史资料以及独特的理论方法。但思想史的概念却是在本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外来词,30年代中期冠以思想史的著作开始出现(1935年郭湛波《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思想史才摆脱传统学术史的拘牵而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也就在此时,一批先进的学者开始尝试以马克...

    39.5 KB
  •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因此历史人物研究便自然成为历史研究的主题之一。在50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中,数量最大、突破也最大的当数历史人物研究。全面评述50年来的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研究的成就,断非笔者所能胜任,本文拟在尽力照顾各个方面的同时,仅就个人能力所及,有所选择地略加评述,挂一漏万,势所难免。如同整个中国近代史学科一样,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研究在过去50年间一百随...

    49 KB
  • 50年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历史学专业论文】

    50年来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也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在1966年之前的17年中,它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而快速发展起来;在1967―1976年之间的10年中,它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被严重挫伤;1977年之后,特别是在1979年之后的20年中,它在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潮的带动下日益走向繁荣,且成为近代史研...

    48.5 KB
  •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三次农民浪潮【历史学专业论文】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三次农民浪潮【内容提要】在20世纪前20年,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似乎处于被社会改革遗忘的角落。中国共产党走上政治舞台并担当起领导革命的责任之后,中国农民大致经历了作为主力军的革命浪潮(30—40年代)、作为落后生产者的被改造浪潮(50年代)和作为“二元经济”束缚者的解困浪潮(80年代至今)。这三次农民浪潮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中国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权益逐步得到了尊重与维护。【摘要题】中...

    37 KB
  •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革【历史学专业论文】

    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历史演革【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有其形成、发展与创新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文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进行纵向分析,提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形成,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和胡锦涛对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创新,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一脉相承和转化超越。【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发展观;历史演革从上世纪50年代中叶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

    21.5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