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林语堂”的相关文档,共23条
  • 林语堂的中国人.

    ——读林语堂的《中国人》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在《中国人》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巨大的存在。“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

    19.5 KB
  • 高考作文素材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

    高考作文素材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高考作文素材: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导语:林语堂(___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以下是为大家精心的关于林语堂的高考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

    12 KB
  •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

    林语堂:中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中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让我们列举三个最糟糕最昭着的特点,并看看来龙去脉,遇事忍耐、消极避世和超脱老猾。我认为这些都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然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井时时受其影响。自然可以认为,如果消除这些影响,那么这些品质也会随之削弱以至灭亡。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周围条件...

    17.5 KB
  • 林语堂散文的幽默特征-第1篇

    林语堂散文的幽默特征论林语堂散文的幽默特征崔鹏云【期刊名称】《理论界》【年(卷),期】2008(000)007【摘要】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

    14.47 KB
  • 林语堂散文的幽默特征

    林语堂散文的幽默特征论林语堂散文的幽默特征作者:崔鹏云作者机构: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河南,郑州,450000来源:理论界ISSN:1003-6547年:2008卷:000期:007页码:130-131页数:2中图分类:I207.6正文语种:chi关键词:林语堂;幽默散文观;论析摘要: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

    13.94 KB
  • 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刘道辉

    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刘道辉第23卷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3第2期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2,2003论林语堂的幽默小品文刘道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湖北武汉)1摘要2林语堂幽默小品文的幽默、性灵、闲适和娓语笔调及其小品文理论,都带有鲜明的个性文化特征;他在5语丝6、5论语6、美国、台港时期的小品文良多于莠;他的小品文古今中外、任意而谈,娓语笔调、亲切自然...

    36.93 KB
  • 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第1篇

    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论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观高传峰【期刊名称】《大众文艺》【年(卷),期】2010(000)021【摘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吏上的一位散文大家,林语堂30年代的幽默文学曾引起强烈的反响.但随着左翼文人对他的批判,幽默文学很快销声匿迹了.林语堂本人也去了海外.本文即在30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梳理幽默文学的提出到发扬及讨论林语堂提倡幽默的原因,并看待当时文坛对他的争论.【总页数】2页(128-129)【关键词】林语...

    14.44 KB
  • 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_李玉娥

    林语堂幽默观的哲学内涵_李玉娥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22No.21924年,林语堂首先将古希腊医学中的术语“humour”翻译成“幽默”,介绍到中国,并且将自己的哲思融进这个舶来的概念中,形成了独有的幽默观。对于林语堂来说,幽默是鉴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态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人生观。林语堂的幽默哲学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悲天悯人,二是近情达观。幽默是会心一笑,是透过形象的直观在内心获得更深的领悟,是表示...

    13.77 KB
  • 中国人之聪慧林语堂

    中国人之聪慧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林语堂篇一:中国人之聪明学案二中国人之聪明学案2.“聪明”得后果是什么?明确:3.“聪明”得文化根源是什么?明确:4.得感情基调如何?明确:5.结尾段得“糊涂大汉”如何理解?明确:五、认真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二第1页,共1页篇二:2021届高三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题2021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测试语文试题I(总分:160分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

    20.99 KB
  • 浅析距离8226美感再谈林语堂与中国文化

    浅析距离#8226;美感——再谈“林语堂与中国文化”论文关键词:林语堂中国文化距离美感论文摘要:林语堂与中国文化乃一说不尽之话题。他生长于中国文化之中,却多受西方文化之浸润濡染;身为如假包换之中国人,却多以英文写作;旅居美国30余年,却毅然回归中国文化之母体。纵观其人生及其文学创作,他与中国文化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之距离。正是此种距离使其对中国文化之热爱、选择、审视、绍介乃至冋归,升华到-种审美...

    68.5 KB
  • 林语堂的中国人

    ——读林语堂的《中国人》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在《中国人》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巨大的存在。“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林语堂把鲁迅眼...

    21 KB
  • 林语堂中国人

    林语堂中国人国人的性格——遇事忍耐林语堂遇事忍耐是中国人最昭著的特点,我认为这是文化与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不肯定是中国人心理构造的必定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是由于我们几千年来始终生活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与社会中并时时受其影响。可以说,忍耐的品质是整个民族设法适应四周条件的结果,又是家庭制度的产物,而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

    14.53 KB
  • 林语堂与北村—世纪初与世纪末中国作家皈依基督信仰的不同模式

    林语堂与北村—世纪初与世纪末中国作家皈依基督信仰的不同模式(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程小娟)【内容提要】林语堂和北村分别是20世纪初和世纪末较有代表性的基督徒作家,受不同处境的影响,他们走过了不同的皈依之路,以各不相同的心态面对基督教思想。通过他们可以透视整个时代作家的精神历程,而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留下的不同轨迹,则为反思当前的神学研究和推测将来的神学动向提供了一些线索。通过仔细的比较...

    54.5 KB
  • 林语堂忍耐的奇迹

    林语堂:忍耐的奇迹当“智慧”已经失败,“天才”无能为力,“机智”与“手腕”已经败走,其他的各种能力都已束手无策,宣告绝望的时候,走来了一个“忍耐”;由于其坚持之功,成功是得到了,不可能的成为可能了,事业是办就了,营业是做成了。啊,意志的忍耐,能发出多么神奇的功效!不后退,不放弃,在别种能力都已屈服败走的时候,它还坚持着。甚至连“希望”难开了战场时,它也还能打许多胜仗呢。在别人都已停止前进时,你...

    126.5 KB
  • 林语堂之父林至诚牧师小传

    林语堂之父林至诚牧师小传林至诚牧师是闻名海外的大文豪林语堂的父亲,他为漳州平和县坂仔礼拜堂的首任牧师,他不仅对坂仔教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还培养了林语堂放眼世界的眼光以及乐观的性格。林至诚是漳州天宝五里沙人。他9岁时,其父被太平军拉去当脚夫,从此下落不明。母亲是名普通的农妇,据说会拳术,臂力很强,曾经用一条竹竿,赶走了十几个土匪。这件事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从林语堂的回忆“我父亲是一个牧师,是第二代...

    33.5 KB
  • 林语堂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

    林语堂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80岁那年,在《八十自述》一书中这样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这个妹妹名叫陈锦端。林语堂十七八岁时对她心生热爱,相爱却未能在一起,直到80岁犹是难能忘怀。正应了白居易那句诗:“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有一次,陈锦端的嫂子去香港探望暮年久病缠身的林语堂当听说陈锦端还住在厦门,他双手硬撑着轮椅的扶手要站起来,高兴地说:“你告诉...

    38.08 KB
  • 林语堂的最著名三部小说

    林语堂的最著名三部小说《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京华烟云》享现代版《红楼梦》之美誉,文学大师林语堂最负盛名的传世之作,四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之殊荣。《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omentinPeking》,《京华烟云》是它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

    38.93 KB
  • 林语堂小说《红牡丹》有感

    爱如丁香---读《红牡丹》有感一谈到牡丹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是花中之王,以及刘梦得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千古名句。牡丹品种各异、花色纷繁,而其中的红牡丹更是千娇百媚,华贵无比。王摩诘还曾以红牡丹为题,写到“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这里的红牡丹就像是一位穿着飘逸红裙的亭亭女子,可是她满腹愁肠,心事重重,她想问他(他亦如诗中的春色),你可知道我的忧...

    14 KB
  •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后殖民主义解读孙际惠摘要: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依赖于他者的动态建构.林语堂从自身的文化间性身份出发,在暗国与吾鼢中建构了与西方相异的中国文化身份,修改了西方“中国形象”话语的负面成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期待视野,获得了西方读者的认同.关键词:林语堂;后殖民o,文化身份;建构作者简介:孙际惠,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外语系讲师(湖南长沙41008...

    799.99 KB
  • 凤舞九天——读林语堂《武则天正传》

    凤舞九天——读林语堂《武则天正传》她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势的女人,在独属于男人的政治角逐中破开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改国号、登基称帝的真正的女皇。她求贤若渴,却又杀人如麻;她勤政治国,却又荒淫无度;她笃信鬼神,却又为了皇位而不惜亲手葬送自己的儿女种种的大逆不道与惊天动地、种种的猜忌与非议,这个女人的美貌与叛逆,都已渐渐成为尘埃下的宫闱旧事,只留下一块无字碑,和一个无比绮丽的盛唐背...

    15.5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