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纾的翻译看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从林纾的翻译看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摘要:勒弗维尔认为意识形态决定了译者基本的翻译策略,也决定了译者对原文中语言和文化有关的问题的处理方法。本文从勒弗维尔的这一观点出发,以林纾的归化式翻译为例,重点探讨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政治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心理和伦理道德规范,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这些主流意识形态与林纾的归化...
中国著名翻译家林纾清朝末年,一个精通古汉语却不懂外文的文人,靠别人的口译,用文言文笔译了《茶花女》等近一百多部欧美小说,为当时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接受西风欧雨的窗口。这个人就是林纾。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林纾少孤,自云“四十五以内,匪书不观”。十一岁从...
意境、情韵与神味:林纾散文学的新色彩摘要:长期以来中国散文学都是以文道、义法为主流,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散文学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审美论的发展。林纾虽然以古文的衣钵继承人自居,但并没有坚守“文道”“义法”传统,而是以情性为散文之本,这就使他在散文审美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其中,“意境”、“情韵”与“神味”三说最具代表性,突出地体现了林纾散文学的诗性特质。它们的出现为散文学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也为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