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两汉”的相关文档,共19条
  • 精编两汉生态思想研究论文

    两汉生态思想研究论文一生态和谐思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自然对人的制约。要想保持二者之间的良好态势,就必须使之趋于和谐。《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淮南子天文训》认为“阴阳和合而万物生”。可见,两汉时人并不是把天、地、人三者孤立起来考虑,而是把其看作一个相互联系、和谐、平衡运动的大整体,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倡导天人和谐。“天生万物...

    30.5 KB
  • 两汉太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对策研究

    两汉太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对策研究刘源源摘要:本研究以两汉太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太学建制、办学精神、师生关系、教学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分析,挖掘其与东汉治国兴邦、经学传播、中原教育的关系,并结合目前时代背景,分析两汉太学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精神的重要借鉴意义,从而提出进一步传承与创新大学精神的对策:重视教育,筑国家发展之基;尊师重道,定立德树人之本;考究钻研,兴严谨治学之风;学术...

    19.52 KB
  • 两汉疾疫及其应对机制探析

    两汉疾疫及其应对机制探析摘要:两汉时期疫情较为严重,从地域分布来看,北至草原地带,南至岭南,均有疾疫。从发病时间来看,以春、夏两季居多。分析正史中关于两汉疾疫的记载,复原两汉疾疫概况,揭示两汉时人对疾疫产生的制约因素的认识,主要包括月令气候制约、环境灾害制约、天人感应鬼神怪物的制约等三个因素。同时,两汉时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疫应对机制,包括医药治疗和禳疫两种形式。研究两汉时期的疾疫应对机制...

    30 KB
  • 两汉童蒙教育研究述评

    两汉童蒙教育研究述评郭炳瑞摘要:两汉童蒙教育在整个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之功,了解汉代童蒙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对中国教育史的有益探索。三十年来,学界对蒙学教育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陆续发表了许多相关论著。但整体性研究依然薄弱,仍停留在文献的探讨上。因此,未来蒙学的研究应多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式。关键词:两汉;童蒙教育;述评:K244文献标志码:A:1002-2589(2013)26-0222-02“文革”结束以来,...

    16.81 KB
  • 两汉釭灯设计语言及在现代灯具中的应用研究

    两汉釭灯设计语言及在现代灯具中的应用研究孙睿琦邓莉丽:TB47文献标识码:A:1003-0069(2021)09-0102-04引言釭灯出现于秦汉时期,大多为铜铸,由中空体腔、一或两个导烟道、灯盘、灯罩等组合而成。它虽是由前代灯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无论从造型的精巧性、科学性的严谨性以及审美的创新性上都更具有创造性。釭灯之定名是因为灯具上安装了导烟管则名为“釭灯”,它的出现是建筑、室内设计演变下的必然产物,是匠人智慧与审...

    19.99 KB
  • 刘歆的周礼学及其在两汉之际的传承谱系

    刘歆的《周礼》学及其在两汉之际的传承谱系[摘要]两汉之际是《周礼》学的奠基和发轫时期。刘歆是《周礼》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约略说来刘歆对《周礼》学发展所做的贡献,主要有如下三端:首先,刘歆在与其父刘向受诏校理秘府图书时,不仅将《周官》(《周礼》)这部几乎不为世人所知的典籍著录于《七略》之中,而且还“独识”《周礼》的价值,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不遗余力地向学术界推介这部在秘府之中新发现的典籍。其次,《周...

    34.99 KB
  • 关于两汉刺史制度的几个问题

    关于两汉刺史制度的几个问题[摘要]两汉刺史制度是在不断的制度创新中发展起来,在武帝元封五年正式确立,并以其独特的“居无定所”、“分部行刺”、“秩卑权重”为两汉吏治清明提供了很好的保证。但同时刺史制度也在刺史的不断越权中异化,逐渐成为中央统治上的隐患。东汉末年,刺史州牧藩镇割据,两汉刺史制度寿终正寝。可以说,保证刺史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是刺史制度良好运行的关键。深入研究两汉刺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

    31.08 KB
  • 汤小团两汉传奇卷读后感:勇者无惧

    《汤小团两汉传奇卷》读后感:勇者无惧课件勇者无惧——《汤小团两汉传奇卷》读后感作者:梁文杰这个暑假,有一套书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刻在了我的骨头上,令我难以忘怀。它的名字非常简单,是用主角的名字与另外一本书的名字结合起来的,它就叫《汤小团两汉传奇卷》。在这一套书中由汤小团、唐菲菲、孟虎组成的冒险三人组来到了《两汉传奇》书中(这一点儿也不奇怪,他们是书世界守护者的助手),想要在...

    11.04 KB
  • 汤小团两汉传奇卷1读后感:给汤小团的一封信

    《汤小团两汉传奇卷1》读后感:给汤小团的一封信给汤小团的一封信——《汤小团两汉传奇卷1》读后感作者:梁文杰爱看书的汤小团:hello!我觉得我俩还是有一些共同语言的。(“啊?为什么?”)呵呵,我听到你疑问的声音了哦。我问你,你最大的爱好是啥?(“看书!莫非你也是”)看书!哈哈哈哈,我没说错吧。(“嗯!”)汤小团,其实我挺同情你的。(“为什么?”)你真的要听?好,因为你虽然身为堂堂的主角,但武器实在是差...

    10.51 KB
  •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境及生命沟通

    先秦两汉散文的梦境及生命沟通[摘要]先秦两汉散文出现的梦境,在许多是个体生命之间进行沟通的情节。有的是人和天神在梦中进行沟通,天神受到人的感应而进入人的梦境;有的是由于血缘、政治或地域的关联,各类鬼魂进入人的梦中;有的梦境体现的是生命一体化理念,梦者变为其他生灵,或某种生是进入人的梦中。这类寄托生命一体化理念的梦象,《庄子》写得最为夸张。[关键词]先秦两汉散文;梦境;生命沟通;生命一体化[]李炳海,...

    33.2 KB
  • 两汉“妖言”与“祝诅”关系探析

    两汉“妖言”与“祝诅”关系探析[收稿日期]2013-12-05[]宋洁(1979―),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摘要]学者所质疑汉文帝二年“除诽谤妖言诏”中的“妖言”二字为“误衍”的说法,实不可信。通过对《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所载“毒言”的爰书,以及《论衡》对“妖”、“毒”关系的考察,知道秦汉人视“祝诅”为“妖言”,并可与汉文帝诏文中“祝诅上”相印证。藉此确认文帝诏文中的...

    32.28 KB
  • 浅析两汉魏晋的训诂学

    浅析两汉魏晋的训诂学摘要:两汉魏晋是训诂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经典的训诂学著作,并确立了随文注解与通释语义的训诂方式,同时方言及少数民族、外国语的训诂研究均取得进展。且在当时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相互促进中,许多训诂学家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两汉魏晋训诂学从音、形、义统一的角度进行训诂分析,促使训诂学在理论和实践方法上的多方面成熟。本文从两汉魏晋训诂学成熟的原因、表现以及特点出发,探讨训诂学成...

    26.49 KB
  • 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H研究

    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H研究摘要:玉H是古代葬玉中一个重要类别,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被广泛使用。玉H因体型小且制作相对其他葬玉来说没有那么复杂,在使用上没有明显以及严格的等级限制,出土数量较多。文章以河南西周至两汉时期出土玉H的概况和分布为主要内容,围绕其形状、纹饰等对整体发展序列进行简单概括总结。关键词:玉H;玉H蝉;生死观;葬玉DOI:10.20005/jki.issn.1674-8697.2022.03.010口含在丧葬文化中...

    15 KB
  • 谈谈老子的思想及其对先秦两汉的影响

    谈谈老子的思想及其对先秦两汉的影响西北大学张艳芳老子的思想,其核心是以“道”为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法自然”,主张自然无为;轻物重生。先秦道家主要分为老子学派、杨朱学派、列子学派、庄子学派及黄老学派等。不同的学派思想重心不同,有的偏于治国,有的偏于治身。它既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哲学,又对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前者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后者则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因此,历代统治者既需要它...

    25.85 KB
  •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古砚漫谈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古砚漫谈敦煌博物馆石明秀“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释名》)。“砚,石滑也。”“滑”训作“利”(《说文》),义同研磨。研“字之本义谓石滑不涩,今人研磨者曰:砚”(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可见,自古以来,砚就是研磨工具。砚因其形凹下像瓦,又名砚瓦。又因为形状像台,也通称砚台。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乃士人利禄之途的敲门砖,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974.01 KB
  •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两汉儒学研究的基本走向和最新进展【传统文化专业论文】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两汉儒学研究的基本走向和最新进展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两汉儒学研究大体呈现出三个基本走向,一是以经学为核心,涉及汉代的思想学术、社会政治、法律生活等方面的研究,论著和论文相对比较多。二是以儒学为核心,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一个方面略广,还包括汉代的宗教、经济、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专著和论文也有不少。三是对汉代历史多角度的研究中涉及儒学问题的方面,如官制、礼制、社会组织、地方豪族...

    28.5 KB
  • 两汉人名的“字”与儒家思想

    两汉人名的“字”与儒家思想摘要:儒学兴起于春秋时代,在西汉时期被确立为封建统治思想。儒家学说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人在取名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名中的词汇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而两汉人名的“字”便以体现儒家思想的字眼入名,比如“祖、宗、德、孝、仁、义”等等,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一直都影响着人们取名的价值取向。关键词:“名”与“字”;宗法观念;入世思想;道德体系;德行操守:978-7-807...

    24 KB
  • 两汉人名的“字”与儒家思想

    两汉人名的“字”与儒家思想摘要:儒学兴起于春秋时代,在西汉时期被确立为封建统治思想。儒家学说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人在取名时,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名中的词汇受到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而两汉人名的“字”便以体现儒家思想的字眼入名,比如“祖、宗、德、孝、仁、义”等等,影响深远的儒家文化,一直都影响着人们取名的价值取向。关键词:“名”与“字”;宗法观念;入世思想;道德体系;德行操守文章编号:9...

    24 KB
  • 两汉隶书异体字形的演变及原因分析

    两汉隶书异体字形的演变及原因分析作者:司晓莲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摘要:本文以汉字构形学和字体学理论为指导,对《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中所收的两汉隶书字形中的异体字进行分析,比较西汉异体字形和东汉异体字形的数目,经统计,西汉平均异体字形数为3.097,东汉平均异体字形数为2.128,证明随着隶书的定型,异体字形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进一步探讨了汉初异体众多的原因,以及两汉隶书异体字逐渐减少的过程体现出来的汉...

    18.5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