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的大智慧先圣老子,以其至高无上的视点,著书《道德经》五千言,光耀中华,其内含博大广纳,囊括天地人间;象一座宝库,闪闪发光。历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接引致理、阐说精华,各家注本层出不穷,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难得一见的文化现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道德经》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国学精髓,千古绝唱。本文,就以这两...
《老子道德经心声》空海(惟传)法师讲述-序言-于知文注:中国儒家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及中庸之道,周易之天人合一、天地人参、化天地而为;道家之虚静无违伪;西方哲学之理性与信仰;东方神秘主义之启示心灵;禅宗之顿悟;高峰体验;都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体现,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基督教中之圣灵降临、荒漠甘泉、阳光顿照等;武侠小说中所提到的人剑合一;中国书画中的人书合一、人画合一都是如此;美学当中讲...
楚王连忙说:“是呀,是呀,我愿意恭敬的奉献整个国家来订立盟约,”毛遂就问:“哪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连忙说:“决定了,决定了?”于是马上就签了盟约。平原君回到赵国,感慨地说:“我再也不敢考察上人了,我平时考察人,多则上千,少则几百,自认为不会错漏天下能人雅士,但对毛先生来说,还是错漏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我赵国比镇国之宝的九鼎和大吕还要贵重,毛先生凭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军队,我再也不敢考...
可不要小看八卦图,更不能把八卦图看着迷信的东西,试问,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想给别人写信说明自己的想法,靠什么?一个大字不识的人想把自己的思想传给后人靠什么?那个时候没有文字,无疑,画图画是最好的办法,这是多么重要的发明啊。更了不起的是,他不是要讲一般的想法和语言,而是要讲宇宙之间,即天地之间、天人之间、白昼之间的大道理。《易经》“系辞传”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
公共管理学院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
老子到底究竟是谁?人们对此争论不休,原因是起源于《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
老子经典名言名句妙语录老子名言名句及解释[章句]道可道,非常道①;名可名,非常名②。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可万物之母③。——《道德经》第1章[注释]①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字,是“道理”的意思。第二个“道”字,是“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字,是老子介绍自己见解的专有名词,是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②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字,是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字,作动词使用,是称谓的意思。第...
老子“道德经”【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
福州养生家张祖仁论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张祖仁说道是可以修炼的,但并非一般通常所用的修炼方法;道是必须修炼的,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理念的传承与说教上。(“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各种修炼方法、身上的穴位、世间的万物都是可以命名...
第一篇:守道篇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本质,抓住本质,从本质入手,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物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事物的道,事物的外在现象是由事物的内在本质所决定,即由事物的道所决定的。这告诉我们要改变事物的外在现象,要追逐事物的外在现象就必须要从事物的本质入手,从事物的道入手。而不是把时间、精力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仅在事物的表面上下功夫。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将是非常遗憾的。因为当一个人想追求某些外在的...
老子《道德经》: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012-04-1411:39:16)标签: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
老子《道德经》的管理哲学核心提示:老子是中国古典管理学的开山鼻祖,一部《道德经》讲的就是如何治理国家、管理团队。老子是中国古典管理学的开山鼻祖,一部《道德经》讲的就是如何治理国家、管理团队。一个领导者面对数千乃至数万之众的群体,如何让他们心甘情愿听从你的领导与指挥,并达成你的预期目标。这就是老子管理学的精髓。打造团队,团队管理,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凭什么来管理。很多管理者下意识地以为,凭我...
1、老子其人与《道德经》李耳(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后人称其为“老子”。春秋时期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本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勿照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后由于周王室的衰微和不断内乱,老子弃官归隐,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老子应守关者关尹的请求...
大道与中华文明【说明,在中国历史上有“百家争鸣”之说。在科技飞天、信息全球化、地球村级化的今天,人文理念处处碰撞。人类在认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少不了“百家争鸣”。在当今的大“百家”中,中华理念位置如何,就在于这个大时代的炎黄子孙,如何把我们的中华文化经营:(一)丢弃在百家之外,(二)继承在百家之列,(三)弘扬在百家之外包揽百家,(四)每至农历二月十五日,在中华大地上自发的形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