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体会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作作的序。因...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的散文原文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重返哥廷根的散文原文,欢迎阅读!我真是万万没有想到经过了三十五年的漫长岁月,我又回到这个离开祖国几万里的小城里来了。我坐在从汉堡到哥廷根的火车上,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难道是一个梦吗?...
时间季羡林阅读答案|谈孝季羡林阅读答案谈孝季羡林阅读答案下面是WTT整理的谈孝季羡林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谈孝季羡林①孝,这个概念和行为,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都是有的,而在中国独为突出。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宗法伦理色彩非常浓的社会,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②中国人民一向视孝为最高美德。嘴里常说的、书上常讲的“三纲五常”,又是什么“三纲六纪”,哪里也不缺少父子这一纲。具体地应该说“父慈子孝”是一...
九旬季羡林谈老年人十大忌讳wwjfdaily2009-01-0609:56稿件:解放日报一忌:说话太多某大学有一位老教授,道德文章,有口皆碑。虽年逾耄耋,而思维敏锐,说话极有条理。不足之处是:一旦开口,就如悬河泄水,滔滔不绝。在那个大学里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学校召开的会上,某老一开口发言,有的人就退席回家吃饭,饭后再回到会场,某老谈兴正浓。据说有一次博士生答辩会,规定开会时间为两个半小时,某老参加,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
季羡林《读书与做人》的体会打开季羡林老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首先就被季老独特的自序吸引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怀着对大师的敬仰,我一个月内读完了此书,颇有感触。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读书,第二部分,做人。季老文笔朴实,他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如与读者面对面娓娓道来,介绍了季老一生的读书求学经历,在国外十年寂寞的留学苦读生涯,对学问的苦苦追求过程,及为一部分别人的著...
名人对名山相得两生辉——泰山季羡林铜像暨纪念园揭幕记刘工践泰山之阳、金牛山下的长安园,依山傍水,更加秀美。8月6日,时逢季羡林先生诞辰103周年、逝世5周年之际,季羡林基金会和泰山文化研究院举办的季羡林铜像暨季羡林纪念园,在这里隆重揭幕。走进纪念园,一大块泰山巨石坐北朝南,屹立在纪念园的中央。巨石刻有季羡林先生手书的《泰山颂》。整篇书法淋漓酣畅,端庄遒劲。全篇共160言,仅录数句:“巍巍岱宗,五岳之巅。...
《大国学:季羡林口述史》季羡林口述蔡德贵整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定价:35.00元口述史中的季羡林,有一份特别的纯真,甚至比童年更清澈,这清澈中,是绝大的智慧与彻悟:当你有爱时,人生就是值得的。季羡林的这份心灵跋涉。跨越了如此漫长的岁月,毫无疑问,它给了我们一份信心:生命的意义,在于向光明而行“我不怕鬼,我怕人。”像这样冲口而出的话,只有在口述史中才能读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史铁生】史铁生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部分小说写到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由此上升为对普遍性生存,特别是精神“伤残”现象的关切。和另外的小说家不同,他并无对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征的执著,他把写作当作个人精神历程的叙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种对于“残疾人”(...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当季先生最终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异国之恋时,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经典爱情故事,让中、德两国读者无不唏嘘感慨——“我要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镶嵌在灰色墙壁里的深灰色...
赋得永久的悔——纪念季羡林先生我从未现实接触过季老,只读过季老的散文,并且是最近几天刚接触,今天上网便看到季老与世长辞的消息,悲伤竟也油然而生,大有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之势。诗有云“才懂相似,便害相思”,我是“才闻季老,便已永诀”,未得见得季老真颜,真如季老那本书名所述,赋得永久的悔了。作为当代学生,你必然读过朱自清,也读过谢冰心,但是未必读过季羡林,但是季老的一些小故事我说出来,你定会觉得很熟...
季羡林的缺憾人生卞毓方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
怀念母亲季羡林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风相鼠)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
季羡林自选集:一生的远行作者:季羡林做真实的自己(代序)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总是难免的。连寿命比较短的人都无不如此,何况像我这样寿登耄耋的老人!我们舞笔弄墨的所谓“文人”,这种变化必然表现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话,怎样来处理这样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这里就有两种办法。在过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盖自己幼年挂屁股帘的形象,尽量删削年轻时的文...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当季先生最终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异国之恋时,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经典爱情故事,让中、德两国读者无不唏嘘感慨——“我要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镶嵌在灰色墙壁里的深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