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二百周年论文导读: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WlihelmFriedrichHegel)1770年8月27日出生于德国维腾贝格尔公国首府斯图加特市。1807年3月出版了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哲学著作《精神现象学》。关键词: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二百周年一.黑格尔创作《精神现象学》的背景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WlihelmFriedrichHegel)1770年8月27日出生于德国维腾贝格尔公国首府斯图加特市,他的父...
黑格尔和谐社会观的伦理意蕴作者简介:苗贵山,河南科技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10045)。〔摘要)面对启蒙运动所造成的个体与共同体分裂的现代社会困境,黑格尔以其合理性的原则致力于实现主观自由与客观自由,即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和解。这种“和解”需要“伦理”的内在支撑,即市民社会的成员为了促进并维持基于“理念”而建立起...
自由存在者:黑格尔人格思想探究作者简介:孙海霞,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博士生,黄山学院社科系讲师(江苏南京210046)。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09sk550)。①本文在写作中参阅了高兆明教授的新作《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导读》(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摘要〕黑格尔在本体论意义上把握人格,并将自由视为人格的本质规定。法权人格、道德人格、伦理人格既是自由人格生长的三个阶段,也是自由人格存在...
遮蔽与解蔽黑格尔自然美理论的探析摘要:在当代世界,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危机,使在人类社会中木就处于重要地位的自然,有了更加鲜明的突出地位,在此背景下,自然美也就备受瞩目。自然美在黑格尔美学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他在其美学体系中欲将自然美排除其美学展开论述时却亦因此对自然美从晦暗中解蔽,使得口然美在他那里处于一个有趣的地位,既得到了精彩的论述,又遭遇到尴尬的地位,本文试图对此加以辨析和评...
承前启后的悲剧哲学——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下转第255页)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7-0745(2022)04-0257-02承前启后的悲剧哲学杨佳艳(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哲学贵州贵阳550025)摘要:黑格尔悲剧理论上承古希腊、古罗马的悲剧理论传统,下接唯意志主义及其之后的悲剧理论。总结了德国古典美学时期悲剧理论的成就,开启了悲剧研究的新篇章。从黑格尔开始,悲剧研究中冲突、辩证的方法开始深入人心。在黑格...
试论黑格尔伦理思想中爱情婚姻体系摘要:婚姻关系的缔结是以人类种的延续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通常以爱为基础。黑格尔在其伦理体系中从精神实体”出发阐释了“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是婚姻缔结的道德基础,对分析稳固现代婚姻关系具有深刻意义。关键词:黑格尔;爱情;婚姻;伦理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87-02从《精神现象学》到《法哲学原理》,黑格尔在对爱情与婚姻的论述覆盖精神的...
浅析黑格尔的承认概念浅析黑格尔的承认概念吴海燕1,2,叶安勤2(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22;2.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22)[摘要]黑格尔的相互承认理论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认为相互承认概念在道德、历史和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早在青年时期,黑格尔就致力于对人类统一性的研究,认为相互承认概念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于创造。...
论黑格尔笔下的“家庭”以中国人普通家庭观念为比较视野[内容摘要]以爱为基础而组建起来的家庭,是人类社会基本的组成细胞,相对于我们家庭的更多层面的法律属性来说,黑格尔大师笔下的家庭凸现出了很大程度上的伦理性和意志性。婚姻、家庭财富、子女教育与家庭解体是文章的三个比较视野,旨在使大师的家庭在一种比较的视野中变得较为清晰起来。[关键词]黑格尔;家庭;中国人家庭观念;比较家庭,对于人类社会来说...
读《从黑格尔到尼采》读书笔记一、阅读西方名著的方式卡尔•洛维特所著《从黑格尔到尼采》一书是《西学源流》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的选编比较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学界对西方经典著作和经典作家的细读诠释,二是西方学界对西方文明史上某些重要问题之历史演变的辨析梳理。三是所谓“学科史”方面的研究,即对当代各种学科形成过程及其问题的考察和反思。健康阅读西方的方式首先是按西方本身的脉络去阅读西方。健康阅读...
邓晓芒: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自我意识溯源最近两年,我在给研究生逐句讲解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过程中,感到该书从第一部分“意识”向第二部分“自我意识”的过渡是一个难点。一般来说,在黑格尔那里,意识是一个对象的意识,也就是对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区别的意识;反之,自我意识则是把对象看作自身,也就是在意识到这一区别的同时还意识到自身与对象之间没有区别:“我把我同我自己区别开来,而在其中对我来说直接的就...
1.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一何者为本原、二有没有同一性)3.(1)唯心主义吧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可分为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作为评判标准。(3)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做为评判标准。4.任何反应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
浅析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万佳娴摘要:黑格尔指出:艺术的终结所伴随的是哲学的产生。时至今日,关于“艺术终结”的探讨仍然是当今美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跨学科的发展,艺术终结已不再是一个特定学科问题,而是当代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黑格尔预言了艺术的终结,并将艺术与哲学的转换问题当作其论点的核心部分。但在当代语言环境中,“艺术终结论”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导致了这一理...
康德名言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2、“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告诉我们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
黑格尔眼里的中国哲学一、黑格尔及其《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亚特一个官吏家庭。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793—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任家庭教师。1801年到耶拿,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摘要]文章对缘起于西方市民社会的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作了初步分析,并指出这一理论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所具有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黑格尔;市民社会;启示一、市民社会的含义“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当代中国,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使用是从英文civilsociety一词翻译而来。但对civilsociety的翻译在国内又有三种不同的译名,即市民社...
邓晓芒:黑格尔辩证法辨正(1)2007年08月01日星期三00:28西南政法大学金开名家讲坛之二黑格尔辩证法辨正邓晓芒教授记录整理:杨琨、何永红、谢敏、蒋海松(2004年10月25日晚上,著名哲学家、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在西南政法大学演讲。西南政法大学龙宗智教授、陈金全教授、付子堂教授、赵明教授、曾繁跃教授、郑传坤教授、朱学平博士评论。演讲由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付子堂教授主持。讲演前,邓晓芒教授受聘为西南政法大学名誉教授...
绪论好,我们开始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第一次的讲课。我们的课的题目叫做“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句读顾名思义就是一字一句地读,它跟中国古代传统的那种句读不太一样,传统的句读也是这两个字,但是它的意思是说标点、点断句子,仅仅是这么个意思。那么我这个句读就是引申了一下,就是一句一句把它的意思搞清楚。为什么要开这样一门课?我想把我的想法在这里先跟大家说一下。第一,首先这学期我们讲《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政治思想和康德的国际政治思想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辩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当然,理解黑格尔可能不是我这点阅读体验能够做到的,下面只是简单的罗列一下我所理解的黑格尔政治思想的要义。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渐趋保守,但一直支持君主宪政制度。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
康德名言1、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2、“人是万物的尺度”康德告诉我们在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
黑格尔眼里的中国哲学一、黑格尔及其《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亚特一个官吏家庭。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1793—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任家庭教师。1801年到耶拿,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