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佛教”的相关文档,共172条
  • 佛教早晚课诵集素材设计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陀罗尼原文:nāmófótuóyě。nāmódámóyě,nāmósēngqiéyě。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nāmóguānzìzàipúsàmóhēsà。jùdàbēixīnzhě。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具大悲心者。dázhítuō。ōng。zhuó激élàfádǐ。zhènduōmòní。怛侄他。唵。斫羯啰伐底。震多末尼。móhē。bōdēngmí。lǔlǔlǔlǔ。dǐsèzhà。摩诃。钵蹬谜。噜噜噜噜。底瑟吒。shuòlàā激élì...

    29 KB
  • 佛教的时间尺度

    佛教的时间尺度我发现佛教和基督教的时间概念形成鲜明的对比。基督教的时间是线性的,单向的,从上帝创世开始,基督诞生,到末日审判结束。而佛教的时间是循环的,巨大的,分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轮回。佛教对时间最明确的观念就是循环,佛教的基本时间单位--劫--本身就是一个循环的概念,表示极其久远的时间。劫分为大劫、中劫和小劫。小劫人类寿命自十岁起,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

    16 KB
  • 中国佛教音乐

    中国佛教音乐一:[中国佛教音乐]中国佛教音乐的源流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片面,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佛教音乐最初源于印度。公元前后,天竺的佛教音乐甚盛。后随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当时称为梵呗。慧皎的《高僧传》云:“天竺方俗,凡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那么称为转读,歌赞那么号为梵呗。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与中国固有文化融合而最终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中国佛教音乐史大致可分为...

    21.38 KB
  • 早期佛教的业报轮回问题

    早期佛教的“业报轮回”问题业报轮回思想,是印度宗教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说业报轮回是一种纯然的宗教伦理观,不如说它是哲学伦理学上的一个核心理论。在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业报轮回,始终与宗教哲学上所热切关注的命题--灵魂不灭、因果报应、涅槃解脱等学说紧密相联。然而,佛教的业报轮回,与印度传统的轮回学说是有着极大的差异的。它既不同于西方宗教的灵魂复活,也不等于传统印度宗教的灵魂转...

    43 KB
  • 美术鉴赏论文佛教艺术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佛教艺术姓名:李坤班级:09材料成型学号:200911101016日期:2011.4.21目录一、摘要二、正文(一)、佛教建筑1、石窟2、佛塔3、佛教寺院(二)、佛教壁画1、早期佛教故事画2、北魏时期的壁画3、唐代壁画(三)、中国的石窟雕塑艺术1、早期:魏晋南北朝时代,以北魏云岗和龙门石窟为代表1)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2)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3)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2、...

    8.67 MB
  • 语文佛教理论思想论文

    语文佛教理论思想论文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在印度古代社会的某些发展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古代印度部分宗教信徒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看法。这种伦理思想开始主要是在南亚地区发生着影响。后来,随着佛教传播地域的扩大,它的影响也不断扩大。目前,它在中国等亚洲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在亚洲外的不少地区都有影响。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东方伦理思想的基本形态之一,在世界伦理思想中占有重...

    30.5 KB
  • 佛教日常用语你知多少

    佛教日常用语你知多少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与佛教不可分离,简直如空气一般。佛教自2000多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经2000多年浸润碰撞,以佛经翻译为主要途径对汉语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发展,还为中国的翻译方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其深深渗透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日常习语皆来自佛教文化。据统计,今人丁福...

    13.27 KB
  •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中道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四、中道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1-3-2422:35:18繁體版壹中道的意义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就晓喻他说:譬如琴弦,太紧则弦易断,太松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修行也是如此,过...

    18 KB
  • 佛教的文化内涵

    佛教的文化內涵中國文化中儒釋道如何互補的?佛教的信仰內部和外部內部思想的信仰:因果報應:原因和結果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做善事得好報,干壞事得惡報有要素構成:人有三業:身:身體的行為、行動口:說話說什么話文明?誠實?欺騙?意:思想、意識業有三性:善、惡、中性(無記)人有三報:身報、現報、後報因果報應在理論框架上是有道理的林彪墜機身亡,陳毅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更高的理論上...

    13 KB
  • 佛教的八大真理

    佛教的八大真理杨景波一、苦与无常: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

    17.5 KB
  • 佛教无明的观念研究论文

    佛教无明的观念研究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大乘起信论》中的两个比喻,即“水风之喻”和“香熏之喻”,文章探析了无明与众生心的关系指出了无明的具体内涵;通过分析无明与真如之间的相互“熏习”,揭示了无明与真如的关系实质。《大乘起信论》中无明与真如关系的建构模式,在后来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深化和拓展,也显示出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关键词:无明;真如;熏习《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尽管该...

    20 KB
  • 中国佛教的基本情况

    中国佛教的基本情况2002年2月23日下午1点25分,由西安开往台北的两架港龙公司的专机降落在桃园机场。十万多佛教信众在几公里长的马路上摆设香案,供奉鲜花、果品,齐诵佛号,上万人跟在车队后面三跪九叩,顶礼膜拜,数十家电台、电视台24小时全程直播。这就是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湾地区供奉的壮观场面。佛教在我国的广泛影响可见一斑。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

    16 KB
  • 试论中国佛教的禅净双修传统

    试论中国佛教的禅净双修传统试论中国佛教的禅净双修传统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况,不断调节自己,逐渐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所有的佛教宗派中,禅宗与净土宗是最具有中国特点的两派。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形成了禅净双修的格局。笔者将结合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禅净双修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佛教自从两汉之际传入中...

    22.17 KB
  •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摘要:佛教传入中国,首先在政治上依附于在思想文化领域占据支配地位的儒家,承认儒家对现实社会的指导和统治。其次是在文化方面佛教倡导的善恶报应、三世轮回,解脱成佛的理论,填补了儒道两家在此方面的缺失。再次佛教蕴含着大量有利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社会关系,升华人生的思想。佛教思想体系庞大,蕴含丰富,伦理玄妙,意境绝伦,善于适应。由此佛教取得了中国封建王朝和儒生...

    31 KB
  • 湖北省佛教寺院管理办法

    湖北省佛教寺院管理办法为加强寺院管理,维护寺院的合法权益,保证佛教活动止常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遵照佛教的教制教规,特制定本办法。第一章管理体制与寺院组织第一条寺院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僧人自己管理在教内,寺院受佛教协会的领导。第二条重点寺院,须按十方丛林制度建立和健全僧团组织。第三条寺院住持,须根据选贤任能原则,由当地或上级佛教协会主...

    25.5 KB
  • 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1、做好佛教寺庙管理的重要性分析1.1做好佛教寺庙管理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佛教的发展及管理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息息相关,其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其实施科学的引导。现阶段,我国佛教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不断的改善,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大的外部环境。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在遵循佛教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其发展实际,以党的宗教政策为指导,并贯穿于佛教的事务管理工作中,其发展方向和对...

    27 KB
  • 佛教印书社的制

    佛教印书社的制度篇一: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一、几个相关问题(一)关于“密教”、“密宗”、“唐密”、“真言宗”等在本文中的规定广义上的密教指佛教和印度教都具有的左道教派;狭义上指佛教发展至后期出现的教派,与大乘和小乘两个教派相对应。前者在西方学术界一般称作“怛特罗教”(Tantrism),代表印度土著文化的统一密教,或是印度教和佛教在宗教实践和教义上具有共同特征的教派。后者是指中日学术界所采用的...

    27.73 KB
  • 加强普陀山佛教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定稿

    加强普陀山佛教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普陀山是舟山市佛教工作的重点地区,全山寺院僧众众多,管理难度大,加之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所在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因此,创新、加强普陀山佛教教职人员管理不仅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可以成为全省全国创新加强佛教教职人员的案例。近年来,中共舟山市委统战部、舟山市民宗局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深入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和《浙江省宗教事务条例》,积极探...

    17.5 KB
  •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

    佛教中国化的启示对外汉语王奕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园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他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因亲眼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而毅然出家。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参悟真理,证成佛果。一、佛教的传播和中国化过程佛教在西汉末年时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其经过历朝历代演变,逐渐向中国本土化演变,并最终成为中国佛教的过...

    21 KB
  •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墨予禅宗六祖慧能曾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转眼已两千多年了。经过与中华本土文化无数次的碰撞,终于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兴盛。佛理的精深,无法言喻。读一本佛经,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每一句箴言,心就像木鱼,一下一下地被敲着,由混沌变为洞彻。喜爱林清玄的文章,不仅是因为他清雅的文字,更是因为那字里行间的禅意。在我看来,...

    13.5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