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第34卷第2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4No.22013年3月JournalofJis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Mar.2013DOI:10.3969/j.issn.1007-4074.2013.02.001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解释学方法论*王向清,黄玉兰(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
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问题上世纪30、40年代,冯友兰先生(1895-1990)的《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陆续问世,尽管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早出10多年,但始终只有上半部,没有完成下半部,因此,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成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加上他的哲学理论论著《贞元六书》,两大学术成果奠定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泰斗、中国哲学大师的学术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
冯友兰的道德四境界说摘要:冯友兰依据人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的精神境界划分为四个层次。他认为,觉解少的,境界低,觉解高的,境界就高。随着人觉解的提高,最后可能到达最高层次的天地境界,也就达到了“圣人”状态。关键字:觉解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冯友兰,新理学体系的创建人。在新理学体系中,冯友兰以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为归宿。关于人的本质,人生...
蔡元培、胡适、冯友兰对中国教育哲学的贡献综述谷真研(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Reference:在现代中国教育史上,蔡元培、胡适、冯友兰既为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哲学家。本文旨在研究蔡元培、胡适、冯友兰对中国教育哲学的贡献,解读其教育理念,希望能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Keys:蔡元培;胡适;冯友兰;教育哲学;贡献G640:A:1002-4107(2011)12-0053-02一、蔡元培的教育哲学贡献蔡元培(1868-19...
极高明而道中庸_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理想人生第10卷第3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0No132022年5月JournalofHebeiPolytechnic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May.2022文章编号:167322804(2022)0320012203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理想人生陶晓燕(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关键词:人生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精神境界;生活方式摘要:“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先生理想人生的最高境界。“...
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_高秀昌2007年5月中州学刊May,2007第3期(总第159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3冯友兰研究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矛盾论看法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下面是我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冲突论,供大家参考!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冲突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指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于道德之意。说明韩非思想源于道家,但以老子的简朴的唯物主义道论与辩证法为他的法、术、势相结...
中学语文教学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札记冯友兰先生(—),字芝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而言,人们赞美冯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意思是,后人完全应该也完全可能胜过冯先生,但是却不能绕过冯先生,因为那样不但必然要多费力气,而且容易走弯路而难以深入堂奥。人们还感叹,冯先生的观点你可以同意,也可以反对,但你不会不明白。然而,饶有意味的是,相较于冯先生的博大精深...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关于孔子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友兰如是说。关于诸子百家的由来:《史记》最后一章,司马迁援引其父司马谈的一篇文章《论六家要旨》,其中司马谈将他之前的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分为六家,第一阴阳家,第二儒家,第三墨家,第四名家,第五法家,第六道家(道德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的第二位历...
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生课外读书登记表级班姓名:胡碧霞学号:读书本数序号:02书名中国哲学简史出版社名北京大学出版社哪年版本2010年8月书作者冯友兰全书页数276书的类型著作(√)期刊()书的借阅()购买()下载电子书(√)简述大概内容《中国哲学简史》是一部首尾连贯、材料与观点融会贯通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站在专业的至高点,以清晰的思路,通俗...
解读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2008级伦理学研究生邱念平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汤河人,是中国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宗师。他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六书”,其内容涉及行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关于孔子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友兰如是说。关于诸子百家的由来:《史记》最后一章,司马迁援引其父司马谈的一篇文章《论六家要旨》,其中司马谈将他之前的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分为六家,第一阴阳家,第二儒家,第三墨家,第四名家,第五法家,第六道家(道德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的第二位历...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关于孔子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冯友兰如是说。关于诸子百家的由来:《史记》最后一章,司马迁援引其父司马谈的一篇文章《论六家要旨》,其中司马谈将他之前的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分为六家,第一阴阳家,第二儒家,第三墨家,第四名家,第五法家,第六道家(道德家)。试图对“百家”进行分类的第二位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