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法制史”的相关文档,共156条
  • 最新春中国法制史单选题按拼音排序

    最新春中国法制史单选题(按拼音排序)中国法制史单选题1906年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首次确定辩护制度。1911年全国各省依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又被称作“贿选宪法”。1948年,国民党为加强镇压、压迫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设立(特种刑事法庭)。B---“被庐之法”是(晋国)国制定的北齐时,将廷尉改为(大理寺)北洋政府的审判机构除了...

    14.63 KB
  • 最新2022-2023春中国法制史单选题_按拼音排序

    最新2022-2023春中国法制史单选题_(按拼音排序)(DOC)中国法制史单选题1906年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首次确定辩护制度。1911年全国各省依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又被称作“贿选宪法”。1948年,国民党为加强镇压、压迫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设立(特种刑事法庭)。B---“被庐之法”是(晋国)国制定的北齐时,将廷尉改为(大理寺)北洋政府...

    14.59 KB
  •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元明清法律制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制四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度、元明清法律制度、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制度(四)综合课-中国法制史隋唐宋法律制度、元明清法律制度、清末、中华民国法律制度(四)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4,分数:68.00)1.规定“诸色人同类自相婚姻者,各从本俗法”的朝代是______。A.唐朝B.宋朝C.元朝√D.清朝元朝统一中国以后,虽然受到儒家礼教纲常的影响,但仍保留某些蒙古族原有的传统,特别是在婚姻方面,允许依照不同民族的...

    14.37 KB
  •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28.00)1.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A.子产B.邓析√C.李悝D.商鞅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法制史的考题很多考查细化记忆,所以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最好将选项涉及的知识点都简单回顾,以便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上述四人的成果或事迹分别是:子产铸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邓析编订竹刑;...

    14.39 KB
  • 中国法制史重点

    一法典沿革史具体来说,《禹刑》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法律萌芽了。《禹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刑法。夏朝也作为中国法律起源的一个确切的朝代。李学勤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夏朝建立是在公元前2075年,距今四千多年。大概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中国法律。所谓禹刑,就是大禹时期制定的刑法,但是后世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所以就一直沿用。因此,以开国时期的大禹的名称一直叫下来,我们说禹刑就是夏朝法律的总称。什么...

    90.76 KB
  • 中国法制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汉朝西汉《九章律》新朝东汉三国魏《新律》(《曹魏律》、《魏律》)(沿汉《九章律》)1.首次“八议”入律标志着官僚贵族司法特权进一步法律化、制度化;2.改《汉律》中规定刑法原则的“具律”为“刑名”置于律首;蜀(可能依汉制)吴(可能依汉制)晋朝西晋《晋律》(《泰始律》、《张杜律》)(沿汉《九章律》、汉魏律)(《晋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颁行全国的法典)1.将“刑名”分为“刑名”、“法例...

    15.62 KB
  •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56490

    加了颜色的字,老师说:不考名词解释,但可能会出现在别的题目。所以大家还是记记吧(一)夏商:1、五刑:指长期存在于中国奴隶制时代的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常用刑。2、昏墨贼:昏是指“恶而掠美”,即自己做了坏事而窃取他人的美名。墨是指“贪以败官”,贪得无厌,败坏官纪。贼是指“杀人无忌”,即肆无忌惮地杀人。犯这三种罪之一的,就要被处以死刑。(二)西周:1、宗法制度:宗法制是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

    48.5 KB
  •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

    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夏商早期五刑——墨、劓、膑、宫、大辟王命——包括誓(约束)、诰(告诫)、命(君主的命令)等多种形式。(夏商立法活动)夏商五刑——墨、劓、髌、宫、大辟。大辟即死刑,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罚,髌是断足或者砍去膝盖骨,劓即割掉鼻子,墨刑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注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天罚——奉天罚罪、代天行罚,过往防止权利受到挑战,借对上地和祖先神的憧憬,...

    32.66 KB
  •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1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法制文明起源的主要特征。1.“礼”源于祭祀;2.“刑”起于兵;3.礼刑结合;4.家族本位2.简述夏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政治法律观。在中国文明史的初期,“天”的观念在人们思维中占有重要位置。“天”被视为万物的最高主宰和本源。这种“天道”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解释行使政权、适用法律的最终依据。他们声称自己是奉“上天”之意来治理天下;适用法律、实施刑罚也是奉行“天意”;即所谓“...

    73.5 KB
  • 中国法制史-简答题

    第三章1、简述西周定罪量刑的原则。答:(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岁以下,80岁、90岁以上的人犯罪,不处以刑罚。这一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原则已初步确立。(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即故意或一贯犯罪从重处罚,过失或偶然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依据罪行轻重,对社会危害性大小量刑。(4)罪疑从赦:即对于定罪有一定根据,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从...

    48.5 KB
  • 中国法制史--各朝代司法制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夏商朝代--司法制度夏代的监狱:据传在舜时,刑官皋(gāo)陶曾建造监狱--“皋陶造狱”俗称:“夏台”或“均台”商代的司法制度司法机关与审判活动司法审判:传说影响最大的为“神兽断狱”说。舜位时,皋陶任“士”,即法官,执掌刑法,是中国古代第一位法官。“敬鬼神,畏法令也”,商代统治者神权法思想浓厚监狱名称:“羑(yǒu)里”即“牖里”。监狱的形象的“字”:圉(yǔ)、囚第二章西周...

    24 KB
  • 中国法制史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

    第一章夏商的法律制度(法本)中国是世界上古代文明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人类社会早期法制文明比拟兴旺的重要地区。自公元前三十世纪以后的炎帝、黄帝时代起,中国的辽阔大地上就开始露出古代文明的曙光。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相互之间的冲突、战争、联盟、融合中,逐步建立起早期的宗族部落制国家。经过尧、舜、禹时代数百年的开展,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终于形成以夏后氏为核心的宗族国家集团联盟。夏...

    17.99 KB
  • 中国法制史第五章汉代法律制

    第五章汉代的法律制度第一节法律指导思想的变化一、汉初的政治形势与黄老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1原因:汉朝建立后,统治者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轻徭薄赋、省减刑罚、让人民休养生息乃是争取民心,使社会安定和经济开展的必要措施。汉初所推崇地道家学派是黄老之学。黄老学派在思想上兼综道家与法家学说,主张治国应德刑并用,但须以德为主,先德后刑,刑罚要轻缓,法令要省减,反映了•一种重德轻刑德主张...

    25.75 KB
  • 中国法制史第五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

    第五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共约370年。东汉一魏、蜀、吴三国鼎立---西晋—南北朝(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宋一齐一梁一-陈),最后隋取代北周,灭南陈,实现全国统一。该时期法律思想活跃,封建律学获得极大开展,而法律制度在法制史上也处于重要的过渡时期,各封建政权纷纷进行了各种立法活动,使得封建法律制度从法律形式、法典体例到刑罚制度...

    22.35 KB
  • 中国法制史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

    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简况:公元前221年,六国毕,四海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封建王朝秦朝建立。为巩固秦帝国统治,秦统治者采取以下措施:政治方面,号称始皇,中央确立了“三公”体制。丞相、大尉、御史大夫,地方建立了郡县制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与分封制相对,统一全国法律,“法令出一”。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轨,确立土地私人所有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焚...

    19.7 KB
  • 中国法制史第十章清代法律制

    第十章清代法律制度第一节清代立法概况导课:努尔哈赤一生中明确娶纳过的16名妻妾,绝大多数都是他出于政治军事需要、而不是因为美色动心才迎娶的——至于娶回来之后发现确是美女,只能属于意外惊喜。公元1585年努尔哈赤年青的首任妻子佟佳氏离开了人世。佟佳氏死后努尔哈赤迎娶了“继妃”,莽塞杜诸祜的女儿富察氏衮代。努尔哈赤与富察氏可算是正宗的二婚夫妻。因为衮代本是努尔哈赤守寡的堂嫂。衮代与前夫生了一...

    32.39 KB
  • 中国法制史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的变化

    第十一章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第一节清末法制变革概况一、变法的社会背景二、法律变革的基本情况清末最后十年变法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进行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宪政活动,炮制出《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等宪法文件。其二,初步改革法律旧制,如删除律内重法、取消满汉差异,颁行《大清现行刑律》等。其三,制定新律。四,改革司法体制,初步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司法体制和司法制度,...

    22.82 KB
  • 中国法制史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历史简况: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一公元前221年)时期。也是东周时期。“春秋”得名于鲁国编年史《春秋》,战国得名于秦统一前的七雄征战。春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年代,一般认为,春秋是奴隶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关系时期,战国是封建制确立时期。第一节社会变迁与儒、法...

    18.84 KB
  • 中国法制史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

    第七章隋唐的法律制度第一节隋法制概况一、隋代法制概述(-)主要立法活动及成果隋代较大的立法活动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开皇年间(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另一次是大业年间,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诏牛弘等修定律令。于大业三年四月颁行《大业律》。杨坚称帝以后,便立即聚集文才,制定新律。史书记载先后参加者有高颖、杨素苏威,牛弘等人,于开皇三年最后守成,共12卷,500条。史书上说这部《开皇律》“刑网简要...

    32.98 KB
  • 中国法制史第二章西周法律制

    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西周历史概况简介:(P33)第一节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开展一、“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及其影响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等统治者总结夏商两代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说。西周奴隶主贵族和殷商一样,在思想上仍然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但是他们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殷商统治者一再宣扬的〃帝立商〃,可以永世长存,为什么商会灭亡,周会取...

    19.9 KB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