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说:“你永远不会认为百万民众会为了一个经济计划而献出其生命。但是他们情愿为一个信仰而死,因而我们的运动就是要不断接近这样一个目标。”德国为此采取的直接措施是()A.实行一党专制B.推行经济复兴政策C.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D.建立纳粹集权体制2.1936年5月21日,英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范西塔特在备忘录中写道:“如果我们持久地与次要的独裁者(...
课时3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1.纳粹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说:“你永远不会认为百万民众会为了一个经济计划而献出其生命。但是他们情愿为一个信仰而死,因而我们的运动就是要不断接近这样一个目标。”德国为此采取的直接措施是()A.实行一党专制B.推行经济复兴政策C.宣扬民族共同体理论D.建立纳粹集权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但是他们情愿为一个信仰而死,因而我们的运动就是要不断接近这样一个...
课时29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下图是一幅题为《友谊链》的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战爆发前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该漫画描绘的是()A.欧洲国家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争夺B.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C.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形D.一战主要参战国如何卷入战争的过程【答案】D【解析】根据漫画中并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
课时27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1.圣西门根据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和整个意识形态的严重弊病指出,这个“制度必须彻底改造。改造已经成为燃眉之急,势在必行”。把资本主义制度“当作永久的制度,那显然是荒谬绝伦了”。可见,圣西门这一论述()A.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B.指出了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必然性C.运用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D.成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理论【答案】C【解析】圣西门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
课时22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1.“博洛尼亚大学位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2.公元8世纪,法兰克王国宫...
课时22中古时期的欧洲、亚洲、非洲与美洲1.“博洛尼亚大学位于意大利北部,11世纪时此处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不断,所以该校一直以法学著称,学校内还形成了‘法科大学’;此后该校还经常与市政当局和其他市民接触,成立了市民团体。”这段材料意在强调中世纪的大学()A.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B.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支持C.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
课时16人民解放战争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A.欺骗国内国际舆论B.确保民主政治的实行C.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2.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的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
课时16人民解放战争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再声称实行“宪政”,但与各党派平等协商有先决条件,即“国民政府法统不致紊乱,根本大法不容变更,政府基础不容动摇,军令政令必须统一”。其条件的实质是()A.欺骗国内国际舆论B.确保民主政治的实行C.维护国民党专制独裁D.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法统”“根本大法”“政府基础”“军令政令”不变更,其实质显然是要维护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反动...
课时15全民族抗战1.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本人交易的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这反映九一八事变后()A.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B.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C.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的救...
课时15全民族抗战1.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本人交易的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这反映九一八事变后()A.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B.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C.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全国的救...
课时14国共的十年对峙1.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在江西南部农村进行了三次整顿,建立了党支部,规定了部队的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军事训练。这些整顿()A.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军事斗争的开端C.推动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2.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此后,像贺龙这样的革命军人和大批农民纷纷...
课时14国共的十年对峙1.南昌起义军南下失利后,朱德、陈毅率领余部在江西南部农村进行了三次整顿,建立了党支部,规定了部队的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军事训练。这些整顿()A.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B.是中国共产党参与军事斗争的开端C.推动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D.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答案】C【解析】这些整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推动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创建,故选C项;开辟...
课时08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C.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2.明清时期土地交易更为频繁,下表是有关明清时期民间土地买卖类型的材料。由此可知,当时()类型具体做法活卖卖方在契约上写明“卖活契",保留土地所有权,数年后可买回找贴卖方有...
课时08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1.就下图所提供的信息,某校学生提出的相关研讨主题比较恰当的是()A.湖广地区农田垦殖与经济重心南移B.高产作物与明清之际人口持续增长C.农作物结构变化与土地利用率提升D.地理大发现与农耕文明遭遇的冲击【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数据不难看出,从17世纪前期至18世纪前期,中国的人口并没有出现数量方面的增长,故B项错误;...
课时07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2.明代早期,巡抚、总督本是中央临时派遣到地方的监察官员;明中期后,相继出现了总督某某...
课时07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一现象()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的也占了较大比...
课时0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1.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2.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种“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趋势。同时,在官私手工业作坊中也普遍实行了雇值制度。由此可见,这会导致宋代()A...
课时06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和文化1.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田产交易法令详细,但改变不了土地买卖、土地兼并加剧社会矛盾的现象,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是指农民租种地主土地,与材料中的田产交易法令详细...
课时03从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1.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资治通鉴》(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2.西晋初期,晋武帝...
课时03从魏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1.下表是关于“赤壁之战”的记述,由表格信息可知()《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资治通鉴》(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A.疾疫爆发影响赤壁之战战局B.疫病流行加剧军阀混战C.曹操借瘟疫推卸战败的责任D.赤壁之战导致疾疫蔓延【答案】A【解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