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书——《陈寅恪与傅斯年》读书的目的或意义有很多种。有的是为了陶冶性情,有的是附庸风雅,有的是满足个人爱好,有的是工作需要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资讯蜂拥而至、纷至沓来,与二三十年前相比,读书却似乎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这个时候,稍微喜好读书并长期孜孜不倦进行积累的人就显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读书往往就具有一种十分功利的色彩了。处于个人喜好,一段...
经典诠释与中西比较_对王国维_陈寅恪_钱钟书有关思想的一点讨论总21卷第1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1No.12000年1月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ov.2000经典诠释与中西比较——对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有关思想的一点讨论冯川(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成都610164)收稿日期:11019-12-07作者简介:冯川,男,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摘要:本文以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为例,说...
试析陈寅恪——孤独的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一)试析陈寅恪——孤独的中国文化“托命之人”(一)论文关键词:孤独文化独立自由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陈寅格先生的文化态度与思想精神是一种学术态度和思想精神。在那样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大转型的时代里,他选择远离政治权力风暴的中心,孤独地徜徉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在已凝固的字里行间,窥测贯注于其间的生命律动。先生对于中国文化...
试析陈寅恪——孤独的中国文化“托命之人”.试析陈寅恪——孤独的中国文化“托命之人”论文关键词:孤独文化独立自由论文摘要:作为中国文化的“托命之人”,陈寅格先生的文化态度与思想精神是一种学术态度和思想精神。在那样一个社会、政治、文化大转型的时代里,他选择远离政治权力风暴的中心,孤独地徜徉在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在已凝固的字里行间,窥测贯注于其间的生命律动。先生对于中国文化而言,体...
陈寅恪与傅斯年读后感范文陈寅恪与傅斯年读后感范文这个学期一直在读这本《陈寅恪与傅斯年》,确实读得有点艰难,但读完后,让人心潮澎湃,感人泪下,怅惘良久。陈寅恪与傅斯年均出生于清代名宦之家,青少年时代留学欧美,后成为耀眼的学术大师,一在清华大学国学院,一___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均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流派。他们既是真挚的朋友,还是姻亲,更是道友,彼此信任,相互关照。共同促进学术的研究繁荣...
陈寅恪南渡北归的诗[那一个从宋词里南渡来的诗子]你读过宋词吗?你认为宋词的特点是什么呢?以下是关于那一个从宋词里南渡来的诗子的经典散文,欢迎阅读!那一个从宋词里南渡来的诗子【1】爱这样的人,是清水样的题辞.微尘陌上闽南的水边,也会有山地与丘陵,蛰伏了一个冬天,踏进了初春的三月,倘如,间或去了某个山脚处,撞见眼里的,是漫坡的一丛绿,是杂生的草。你必定会忽视了桃花梨花丁香花的万紫千红,你只会留意荠菜芦苇车...
人物传记:《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阅读与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张昌华①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讨论卓尔不群。②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黎文,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高校讨论院讨论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以求学问为职志”。他留学十多年却没...
胡文辉陈寅恪的去留问题及其他《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5月24日第八版)陈君葆交游广阔,数百万字的日记涉及政治时事与知识分子甚多,史料价值不低;我觉得,他有点像吴宓,堪以传世的,将是其日记而非著作。胡文辉自余英时先生八十年代初发表《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等文以来,陈寅恪在1949年的去留问题,久已成为学林一大公案。余先生修正后的看法是:“陈先生最后未能离开广州固是事实,但我们决不能说他自始至终...
从英雄时代走向凡人时代——中国人文精神的蜕变[王鹏令]提要:从陈寅恪热到王小波热,反映了中国知识份子在人格理想上从英雄、圣贤向凡人的转变。人文精神的这一深刻蜕变,以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从英雄时代走向凡人时代的转型过程为背景。文革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时代的最後一幕。面对凡人时代的悄然而至,无论是怀旧伤感的长歌当哭或者是抵抗投降的豪言壮语,都无力挽回那个以权力和权威的人格化为其本质特征的英雄时代了!而已...
王国维陈寅恪与中国现代学术发表日期:2006年7月9日作者:刘梦溪已经有25位读者读过此文内容简介: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再到后来的整个二十世纪,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端、发展和取得成绩的时期。所谓现代学术,主要是同传统学术相区别而言的。王国维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开辟人物之一,他是介绍外来学术思想的先行者,是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诠释中国古典的躬行者。他对中国现代学术所起的奠基作用,表现在他坚实地...
仓石武四郎日记中的陈寅恪一、仓石武四郎及其中国学研究成果仓石武四郎(1897-1975)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尤其在战后以对汉语研究、汉语教育及辞典编纂的功绩而成为现代日本汉语研究的泰斗。他对现代汉语教育的贡献成为日本中国学发展的重要推进力和具体成果,1974年被授予日本朝日文化奖。但是,语言的工具性往往使人们忽视其学术史、思想史的意义。随着时年的推移,在日本,翻阅经典的《岩波中国语辞典》(...
批判陈寅恪先生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金应熙陈寅恪先生在中国史学界工作了三十多年,他的史学观点和方法一向有很大的影响。解放以来,陈先生一直保留他的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丝毫不肯改变。他的史学观点方法的影响也长期没有消除。许多研究历史和文学的资产阶级专家,把陈先生看成不可企及的高峰,奉为他们的“旗帜”,以陈先生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方向。不少年青人受到迷惑,跟着陈先生走上了烦琐考证和...
陈寅恪为何花大功夫考证杨贵妃进宫时是否处女2011年09月27日核心提示:陈寅恪在业界的地位是公认的,但他在1951年的论著《元白诗笺证稿》却花了很大工夫去考证杨贵妃进宫时是不是处女。刘文典当过孙中山秘书,被人称为才子,也被人称为“狂儒”,但他在担任安徽大学校长时,为学生的事情当面顶撞蒋介石。蒋本来抬举刘为国宝,但争执时也气得不行,挥了刘文典两耳光,刘是否练就佛山无影脚已无可考,但就在这出“秀才遇到兵”的...
[导读]陈寅恪:“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本刊编辑部16年前,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经出版即在知识界、文化界激起强烈反响。尘封多年的陈寅恪一时成为焦点人物,并开始由学界走向普通公众。10年前,《陈寅恪集》终于由三联书店推出。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是《柳如是别传》,首印1万册,短短数月间销售一空,不得不加印--“陈寅恪热”丝毫未见消退。...
[导读]陈寅恪:“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一切都是小事,惟此是大事。本刊编辑部16年前,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经出版即在知识界、文化界激起强烈反响。尘封多年的陈寅恪一时成为焦点人物,并开始由学界走向普通公众。10年前,《陈寅恪集》终于由三联书店推出。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是《柳如是别传》,首印1万册,短短数月间销售一空,不得不加印--“陈寅恪热”丝毫未见消退。...
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txt37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烈;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显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陈寅恪的风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中国人若有这两样做人做事的基本特质,必将会有更多的像陈寅恪这样的学术大师涌现出来,也必将改变无数国人的生活品质。陈寅恪的学问与风骨(一)今年是史学大师陈寅恪离世40周年。11月中,中山大学南校区陈寅...
胡文辉陈寅恪的去留问题及其他《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09年5月24日第八版)陈君葆交游广阔,数百万字的日记涉及政治时事与知识分子甚多,史料价值不低;我觉得,他有点像吴宓,堪以传世的,将是其日记而非著作。胡文辉自余英时先生八十年代初发表《陈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等文以来,陈寅恪在1949年的去留问题,久已成为学林一大公案。余先生修正后的看法是:“陈先生最后未能离开广州固是事实,但我们决不能说他自始至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