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3课《幽径悲剧》同步练习(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部分: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3分)猬()集惆怅()虬()干初绽()万斛()愚氓()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⑴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懦者立怯者强:⑵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毛骨悚然:⑶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林林总总:3.下边的词语中...
《唐诗两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刈麦》)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风怒号()挂罥()沉塘坳()倚杖()布衾()广厦()突兀()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高者挂罥(罥:挂,缠绕)长林梢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C.秋天漠漠(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D.俄顷(俄顷:突然)风定云墨色3.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什么意思?“歌”该怎样...
第23课活动课:时事溯源中考历史问答题得分类及答题技巧问答题是传统得大型主观性试题。特点是知识容量大,并有很大得空间供分析问题能力得发挥。所以问答题主要是考查综合应用能力。它不仅适用于大跨度得历史问题,也适用于阐释历史理论问题和涉及情感价值观得问题。由于其知识得容量和分值较小得原因而有别于大型主观性试题。此题型得功能定位于应用能力考查层面上。即解题得过程应体现知识得迁移,需要运用各种分析问题得方...
23*三顾茅庐01积累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愧赧(nǎn)倾tuí(颓)存xù(恤)殆尽(dài)疏lǎn(懒)bǐ(鄙)贱如雷guàn(贯)耳顿开máo(茅)塞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窗外日迟迟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2)未审得入览否审:明白,知道(3)不胜愧赧愧赧:因羞惭而脸红(4)屏人促席促:靠近(5)奸臣窃命窃命:篡夺国家权力(6)而不知存恤存恤:爱惜,体恤(7)总揽英雄总览:广为...
矩形、菱形、正方形课第23【考点梳理】:1.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有关概念直角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它是研究矩形的基础,它既可以看1)矩形:有一个角是的(作是矩形的性质,也可以看作是矩形的判定方法,对于这个定义,要注意把握:①平行四边形;②一个角是直角,两者缺一不可.邻边相等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它是研究菱形的基础,它既可以看的)菱形:有一组(2作是菱形的性质,也可以看作是菱形的判定方法,对于这个定义,要注意把握...
幽径悲剧闯关练习一、基础层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蜿()蜒()潋()滟()抖擞()惆()怅()猬()集虬()干摇曳()万斛()愚氓()毛骨悚()然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司空见贯相应成趣口诛笔伐和睦相处毛骨悚然鲁殿灵光闲情逸志等闲视之人间苍桑漠不关心误正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懦者立怯者强:⑵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
第八单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013.12.16编制人:谢献华审核人:朱艳红【使用说明】1.首先根据单元知识框架梳理出单元线索,掌握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2.本单元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第23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课时第24课《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和第25课《当今的世界政治格局》。每一课时预习时先用10分钟通读课文,而后再用15分钟结合导学案梳理、勾划课本基础知识,形成知识框架,并写下我的疑问。...
23燕歌行【基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合称“高岑”,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诗歌具有雄壮而浑厚古朴的特点,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代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歌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在50岁之前,他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乞食度日的...
23燕歌行【基础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岑参合称“高岑”,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诗歌具有雄壮而浑厚古朴的特点,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代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他的诗歌有一种慷慨悲壮之美。()。在50岁之前,他穷困潦倒,甚至沦落到乞食度日的...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单选题1.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依然是革命的基本动力;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群众,革命的知识分子,是民族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者”。这份决议表明()A.民族矛盾逐渐上升B.革命统一战线即将建立C.“左倾”思想得以肃清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标导航]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分解课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国两制”理论形成的过程和含义;2、掌握“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过程及意义;3、熟悉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新发展的表现;4、探讨台湾顺利统一的方法及重大历史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与香港问题的解决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标题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型新授课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内容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有自身严密完整的体系,其中核心之一就是制度、规则的全球化,这也正是本课内容的着力点。教材主要介绍了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建立的。这既是第三单元“大萧条”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的呼应与深化,又开启了本单元后三课“经济区域集团...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程标准】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课标解读】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知识梳理】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目的:为早日解决...
上海市绿川学校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实施教学研讨课课题:第23课专制皇权的强化任教学科:历史执教老师:杨红波上课地点:七(4)班教室时间:2013年12月13日任教班级:七(4)班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内阁制”、“军机处”和“厂卫”是本课三个主要内容,以此来反映明清两代的政治特征-------专制皇权的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课标分解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点:“一国两制”的构想和香港回归。难点:“一国两制”内涵的理解,正确认识台湾问题,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重基础深探究】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1、目的为早日解决___________问题,实现祖国统一2、理论的形成(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老师评价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B)【使用说明】1、课前自主学习要认真梳理知识,记住其中重点。预习不会的知识点同组内合作解决,若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笔写出疑问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解决。2、合作探究和达标检测内容在课堂完成,就疑难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赞同课前做完。3、板书展示注意工整规范,语言展示注意声音洪亮条理清楚,点评要客观。【学习目标】紧扣目标方向明确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老师评价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A)【使用说明】1、课前自主学习要认真梳理知识,记住其中重点。预习不会的知识点同组内合作解决,若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用红笔写出疑问在课堂上大家一起解决。2、合作探究和达标检测内容在课堂完成,就疑难问题可以展开讨论,不赞同课前做完。3、板书展示注意工整规范,语言展示注意声音洪亮条理清楚,点评要客观。【学习目标】紧扣目标方向明确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课前预习案】【复习目标】本课学习主要了解“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成功实践及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形成过程(1)50年代最初提出:(2)1981年具体阐述:(3)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4)1982年宪法保证(5)1984年成为指导方针2、运用(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的条件:①②③(2)香港回归:①1984.12②1997.7.1同日(3)香港回归的意义①香...
【课程名称】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一国两制”?提出“一国两制”的目的是什么?了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实践成功的历史意义。重点学习还没有回归的台湾问题以及两岸关系的新发展。过程和方法:分析“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通过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为什么中国能够成功收回香港、澳门,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视频。播放歌...